易經概述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中華文化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裡發源的,所以也叫群經之始。
《易經》講的是天理,講的是天地萬物如何合道而行。無論入世還是治世,則天地之道,自然生生不息,茁壯成長;逆天理而行,必然六位傾覆五行混亂,難免堕入悔、吝、厲、咎、兇的境遇。大家注意,這個“則天地之道”的“則”是法則、效仿、遵守的意思。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釋道“學易,則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關于此系列文章,是從儒學的角度講《易經》,以孔聖人對《易經》的《十翼》為根本,主要參照《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習體會,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易經》說明白,讓真正想學習《易經》的人少走彎路。
關于王弼和孔穎達這兩個人,需要簡單說一下。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曹魏山陽郡(今山東濟甯、魚台、金鄉一帶)人。
在易學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是道家易的代表。王弼注《易》,“經”上下篇都作了注,計六卷;而對《文言》、《彖傳》、《象傳》加注。至于《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均不下注,後來由東晉韓康伯繼續注完。
孔穎達(574年—648年),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孫。官至國子監祭酒,侍講東宮,也是太子師。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首即《周易正義》。
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将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
現在說《易經》主要指《周易》。“周”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成書時間是周朝;第二層意思是指 “周”字的本意,也就是“完備、全面”的意思。
“經”是恒常不變的意思,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恒久之至道”。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易”字的甲骨文右邊字形象兩手持匜,匜中有水,是個傾注之義。“易”字左邊字形今為“皿”字。“皿”,器也,有中空之象。器中空者,“虛”也。
故易有盈虛之變,此消彼長之象,象陰陽變化消長之意。許慎《說文》引《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此處乃用易之本義,非析形也。《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韓康伯注:“陰陽轉易,以成生化。”《管子·山至數》:“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皆用本義。
《易經》有個“三易”的原則,即“易簡”、“變易”和“不易”。
“易簡”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簡易””,如果“易簡”就是“簡易”的意思,那麼“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就沒辦法解釋了。簡易的特點顯然不能統率變易和不易諸義,又怎能涵括天下之理,彌綸天地之道呢?個人角度比較認同漢末學者虞翻所說:“陽見稱‘易’,陰藏為‘簡’”。《易經》的體系中,所有天地萬物的所有變化,都在“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範疇内。
“變易”是指天地運行,生生之道。天地萬物都是出于運行之中,靜止隻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天有風雨雷電陰晴冬夏等各種天象變化,地有高原沙漠綠洲平原河流海洋等各種形态,因此天地之間才可以化生萬物,世界才會如此美麗,如果天在上面不動了,地在下面也沒有應和了,天地之間就隻剩下一片空曠寥寂,哪裡還會有什麼缤紛世界呢?
“不易”指的是倫理之間的相對關系不變。天在上,地在下;君在南,臣在北;父坐子伏,不可相易。“倫理”這個詞先說一下,“倫理”二字懂了,這句話也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倫理”二字出自《禮記·樂記》,原文是:“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 鄭玄注:“倫,猶類也。理,分也。”
按照鄭玄的注,“倫理”,就是統類條理的意思。倫即序,企者輩也之序,就是秩序、序次,是“識人事之序”,是“從人從企”。“理”就是道理和規則。
“倫”就是分類,就是分區劃片,“理”就是這些分區劃片之間的道理和規則。舉個例子,一個公司有運營部、市場部、生産部、研發部、财務部、人力資源部、行政部、總經辦等等,這些部門劃分職能就是“倫”的範疇,公司運行的時候,各個部門要發生關系,這些部門彼此的關系和規則就是“理”的範疇。
“不易”是指倫理之間的相對關系是不能變的,天永遠在上面,地永遠在下面;為君就是為君,為臣就是為臣,長幼有序一定是永遠存在的,具體人之間的關系會變,但倫理關系是永遠不變的。舉個例子,比如劃船這件事情,必須分工合作,有掌舵的有劃槳的,互相配合船才能正常走。一個時間隻能有一個人掌舵,如果不能理順倫理關系,這艘船就沒辦法正常航行了。
深入學習《易經》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形而上和形而下。《系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形而上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的,是“無”層面的;形而下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着的,是“有”層面的。一棵樹我們能看得到摸得着的花果根莖葉等等都是形而下的範疇;内部的生命力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形而上的範疇。從為學功夫的角度,“上達”屬于形而上範疇,“下學”屬于形而下範疇。《易經》從“無”的層面來講是指其道體,從“有”的層面來講是指其器用。
《易經》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這三位古代聖人合作的成果。
《易經》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經”,内容極少,隻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辭與爻辭,是伏羲氏與周文王的貢獻所在。二是“傳”,即孔聖人為《易經》做的注解,一共有十個,稱為《十翼》”。
《十翼》第一部分是《文言》,一共是有兩個:《乾·文言》和《坤·文言》,隻有乾坤兩卦後面有文言,其他卦是沒有的。
第二部分是《彖傳》。分上下兩篇。一共是六十四節,分别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辭和卦體。就是每卦後邊“彖曰”的部分。
第三部分是《象傳》。分上下兩部分外,每卦又分“大象”和“小象”。“大象”是說卦的道理,“小象”是說爻的道理,就是每卦“象曰”的部分。
第四部分是《系辭傳》。它是悟《易》的金鑰匙,《系辭傳》分上下兩篇。能看懂《系辭》,六十四卦自然就懂了。
第五部分是《說卦》。
第六部分是《序卦》。
第七部分是《雜卦》。
以上七種十篇合稱為《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相當于給《易經》裝上了十個翅膀,《易經》有了翅膀就可以扶搖直上九萬裡,世代普照萬古流芳。正因為有了《十翼》,我們很多人才能看懂《易經》,如果沒有《十翼》,《易經》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就真是天書了。
《易經》中的占驗之詞,一共有九個等級,從最好到最壞排序是:元吉、大吉、吉,無咎,悔,吝,厲,咎,兇。有的人蔔到一卦,一看結果是兇,就開始着急上火,這是對《易經》完全不了解的緣故。
心有狐疑才會蔔卦,蔔卦是為了搞清自己的“時”和“位”,以便決定如何應對,卦是沒有好壞的。卦隻是告訴你現在所處的“時”和“位”,你的最佳應對方式是什麼,僅此而已。
打個比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一棵柳樹要想順利成長就要按照天時調整好自己的生命節奏,春天發芽,夏天瘋長,秋天落葉,冬天藏陽等待春天的來臨。
蔔卦的時候,你就相當于是這棵樹,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節氣,到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不能不按節氣由着性子亂來。當你躊躇滿志準備發芽,卻發現當下的季節是深秋。這個節氣發芽不死也要脫層皮,對于發芽這件事來說,百分之百是兇的。
那麼,你的最佳應對就是先放下發芽這件事,韬光養晦,熬過冬天,等待春天的到來。這就是順應大道,春天發芽至少是個無咎,甚至還可以是元吉、大吉。占蔔的道理就在于此。
大家要懂得,人的吉兇禍福一半是由時和位來決定的,外部大環境不是個體能左右的;而另外一半,則取決于當事人自己對時與位的認識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相應行動。當卦辭爻辭揭示吉兇時,後續還有每一個人修正或改變命運的彈性空間。
碰到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後面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文天祥和史可法這樣的人,在被俘的時候,不用占蔔也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苟且偷生自然就是榮華富貴,取義成仁自然就是死路一條。究竟是保靈魂還是保軀殼?最後的選擇權在自己手中。個人的命運會走向哪裡,自己是可以參與其中,影響最後結果的。
心性修養是離苦得樂的最佳保證,心性水平足夠高的人,是可以真正做到苦樂不憂,不為苦樂所困的。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二章,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你自己努力,老天就會幫助你,要把人跟天聯系起來。
《易經》的主張非常清楚,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人生有無數種選擇,擺在面前的永遠有兩條路,都是自己去選的,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永遠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選擇周而複始,永不例外。
大家學《易經》之前要記住這句話:”善易者不蔔”。意思是說,真正懂得易理的人,是不會去占蔔的。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陽明先生在《傳習錄》第二百二十六章裡說“蔔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無心而已。易是問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設,惟天不容僞爾。”意思是說,凡是去蔔的人,都是因為心有狐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了,于是問一下上天,請神明給予啟示。有狐疑的根源是心性水平不夠,如果心性已經到達“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水平,也就沒必要去占蔔了。這是“善易者不蔔”的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我們要懂得工作和生活隻是人生的載體,并不是人生的本身。一般人占蔔無非是想知道這單生意能不能賺錢?做事的目的是否能達到?有多少好處?有沒有壞處?等等。這已經是結果導向,而不是真正的人生導向。
面對人情事變,無論是否知道結果,都應該按照心裡的良知指引而行,而不是按照結果導向來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認為是符合良知的,是盡心無私的,就算明知道走下去會有災禍了,也一樣會“雖萬千人吾往矣”;一件事情是不符合良知的,就算是榮華富貴,也是不能做的。結果導向會把原本的人生載體當做人生本身,把首要的東西放在後面了,這就偏離了易道根本。
劉長志
儒學學者、陽明心學踐行者
正本清源,吾輩本分!
劉長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