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村民間,人們習慣把年齡的某個歲數,看成是災難之年,稱為人生的“關口”,或者叫“過坎兒”。“挂帳怕遇三十六”這句農村老話,講的也就是這回事兒。
1、“挂帳怕遇三十六”的具體意思
要弄明白這句老話具體要表達什麼意思,先要弄明白話中的“挂帳”和“三十六”分别指什麼。
“挂帳”,是農村土話,即賒賬的意思。農村一些店鋪,因為一些人手頭緊,拿不出現錢,往往隻能賒賬,等有了錢的時候再來還上。因賒賬的人太多了,或者時間長了怕忘記,店家通常要用一個本子記錄,拿了什麼東西,有多少件(斤),共計多少錢,雙方當面确認後,由賒賬的人簽名畫押。有的人多次賒賬,半年結清一次,或者到年底一次結清。還有的家裡實在困難,就轉下一年。這種賒賬方式就叫“挂帳”。後來,農村把所有商品交易中的賒賬,不管有沒有記錄,都稱為“挂帳”。
我國古文中含财務的意思中,“帳”通“賬”。現代文中的财務“帳”和“賬”也同樣可通用,隻是“帳”用得很少,而“賬”用得多一些,也要規範一些。因此,現在通常用“挂賬”要多一些,“挂帳”則比較少用,意思是相同的,在民間通常指賒賬。
“三十六”,指正值三十六歲的人。
因此,“挂帳怕遇三十六”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賒賬給别人的時候,最怕碰到年齡三十六歲的人。
2、為什麼說“挂帳怕遇三十六”呢?
過去做小生意和做手藝的人,怕别人賒賬,不講信用不按照約定付款,更怕别人賴賬扯皮,但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欠賬的人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人沒了,死無對證,賬也就清了。這就是舊時農村所說的“人死賬清”。當然,“人死賬清”不僅隻是死去的人所欠的債務“賬清”,也包括别人欠死去之人的錢,因為說不清楚了,也收不回來了,隻能“賬清”。不過一些道德品質比較好的人,通常把欠死去之人的債還上,農村說法是“不欠死人錢”。
比如,舊時湖南一帶農村的理發行業,有一種習慣,除了平時趕集時到集市上擺攤理發外,通常挑着擔子,走村串戶,上門理發。這種走村串戶式的理發,有一個傳統規矩,就是一年給人理發數次,前幾次都不收現錢,而是“挂賬”,到了年底最後一次上門給人理發時,一次性結清。如果這段時間有人離世了,那麼這筆理發費也就自動“賬清”了。
再比如,過去,農村一些開貨棧的人,專門給一些貨郎客提供貨物,因為這些貨郎客是多年交往的熟人,拿貨的數量不是很多,本人的信譽也很好,往往先拿貨,等銷售後再付款。這也是生意場上所說的“挂賬”。如果貨郎客遇到病或災,亡故了,其所“挂賬”也就自動“賬清”了。
還有一些農村民衆之間的經濟往來,因金額比較小,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用的基礎上,通常借貸、欠款用不着擔保人和見證,都是私下“挂賬”,如果欠債人死去,所欠的債務也就“賬清”了。
過去農村有一句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其中“五十不交錢”,就是說,過去農村人到五十歲,已經是老年人了,不能與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發生債務聯系,其中的重點就是,不能讓五十歲以上的老人賒賬,也不能讓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借錢。人進入老年後,随時都有可能辭世而去,按照過去農村“人死賬清”,這樣,老人欠的錢和老人賒的賬也就得自動“賬清”。因此,過去農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上了年紀的人向别人借錢,或者到别人那裡賒賬時,通常來說,要帶上家裡的兒孫來,這樣,老人如果萬一離世,還可找他的兒孫還賬。
過去,我國的一些民間(包括農村和城鎮),流行一種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風俗,認為三十六歲是人生的一道“關口”,是一道大坎兒,是災難之年,難以度過。如此,“挂帳怕遇三十六”這句老話就好理解了,意思是說,開門做生意,或者從事其他經濟交往時,如果有人沒有現金支付,要求“挂賬”時,最怕遇到年紀正值三十六歲的人。
其中“怕”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三十六歲的人正是過坎兒,不知這個人能不能安全過完這道坎,過去了當然什麼事也沒有,過不了,翹辮子了,此人的“挂賬”就再也收不回來,白白虧損了;二是遇到三十六歲的人,不像老人來挂賬那樣,還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婉拒。三十六歲的人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身體強壯,根本不像是在“過坎兒”的人,人家要挂賬,那能拒絕呢?但是,挂賬後,心裡有沒有底,又怕萬一出不測之事。
3、為什麼民間說三十六歲是人生的“關口”呢?
三十六歲被認為是人生的“關口”,民間有多種說法,主要有本命年、暗九和曆史傳說三種:
一是本命年之說
我國傳統上都是用十二生肖來記人的出生的年份,十二生肖之中每個生肖為一年,總共十二年。每個人的出生屬性,十二年一輪回,也就是每個生肖十二年重複一次。民間把每個人的生肖重提之年稱為本命年。比如說,一個人是馬年出生的,十二年後再遇馬年,這一年就是此人的本命年。三十六歲就是一個人的第三個本命年。
按照我國傳統習俗中的說法,本命年是人生中比較特殊的年份,人們認為是一個太不吉利的年份,都說本命年運勢非常的差,凡事磕磕絆絆,不太順利,被民間稱為災難之年。
二是暗九之年之說
我國民間把年齡分為“明九”和“暗九”兩種。“明九”就是逢九的歲數,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等等。“暗九”就是年齡的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等等。民間有俗語說:“明九不算九,暗九大關口”。
民間認為凡是人的年齡數逢九之年,為不吉利之年,是人生之中的十字路口,在運氣方面,有可能會很好,也有可能會很壞,但是,災難要多于好運。人逢“明九”往往容易被人記起,這一年會過得小心謹慎,而人逢“暗九”往往會容易被人遺忘,也就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就會遇到很多不順的事,或者說更多的災難。
三是曆史傳說。曆史上有很多正值壯年的著名人物,也正是建功立業的風華正茂的年齡,可是,他們都因各種意外而死,難免讓人扼腕歎息。比如,在南郡大敗曹仁,赤壁大破曹操的東漢末年名将周瑜,公元175年生于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公元210年卒于巴丘(今湖南省嶽陽市),正好是三十六歲。除了周瑜外,三國時期卒于三十六歲的著名人還有五人:曹魏大将李典、東吳大将駱統、蜀漢軍師馬良、蜀漢軍師龐統、魏明帝曹叡。後來,曆朝曆代都有名人在三十六歲時離世。
也就因為曆史上和現實之中的這種“巧合”太多了,民間認為,人到三十六歲時是人生一道很重要的“關口”,被許多人看成是災難之年,也就引起很多人的格外重視,凡事小心翼翼,以免出現意外。
4、民間三十六歲過“關口”的相關習俗
在我國民間的很多地方,為了過三十歲這道人們認為的重要“坎兒”,度過人生的這道難關,以達到逢兇化吉的目的,各地也産生了相關的一些民俗。下面就例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習俗。
一是送“三十六”的習俗
我國淮河流域的一些地方,舊時民間的說法,認為三十六歲是人生之中最關鍵的一“克”,即對自己很不利,會出現各種意外的災難,難以度過。趨吉避兇,安全度過這道“關口”,民間就有了送“三十六”的習俗。
當男人和女人在三十六歲的虛歲時,也就是三十五歲的周歲生日的那天,家裡的關系最近的親戚和好友,通常要攜帶禮品,前來家中送禮。這種送禮與過生日時的慶生有很大的不同,平時慶生,大多以紅色的禮品為主,而三十五周歲生日這天,送來的禮品通常是白雞(白母雞)、白襯衫(白内衣)、新褲帶、挂面、糕點等等,家裡要擺酒宴熱情招待,所擺酒宴與慶生日區别不大。
到了這一年的除夕夜,三十五周歲生日的男人或女人,要把親友送禮的白襯衫穿上,并把他們送來的白雞宰殺吃掉,而白雞的雞毛不能亂丢,一定要掩埋于三叉路口處,其目的是要讓路過之人,千人踩,萬人踏。民間對這種“送三十六”的說法,人們認為這樣做就可以“白白”地度過三十六歲這一“關口”。“白白”在這裡有“平平安安”的意思,據說親友送白色之物,就是為沖喜。
二是“紮紅穿紅”的習俗
這種習俗事實上與過“本命年”的習俗沒有區别。我國民間很多地方習俗,每逢本命年,也稱過坎兒,三十六歲那年要紮紅腰帶,穿紅褲頭、紅秋褲、紅外套、紅背心、紅帽子、紅圍巾、紅襪子、紅鞋子。民間的這些做法,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紅色可以驅邪。二是紅色可避免口舌之争,不惹官非。
有這種習俗的地方,民間俗信認為,人在三十六歲時,要麼發财轉運,從此發達起來,後面的人生一帆風順;要麼災禍不斷,連年不順,磕磕絆絆。按照民間的說法,後一種情況要比前一種情況要多一些。而紅色之物可以讓轉運發财的人,運氣更旺,讓多災多難的人避禍趨吉,平安度過。據民間說法,穿紅襪子就是為了踩小人,使自己遠離是非之地,避免惹禍上身。
三是過三十六歲生日的習俗
我國一些地方習俗,三十和四十歲的大生日可以不做,但是,三十六歲的生日必須得熱熱鬧鬧地舉辦生日酒。親朋好友都要來慶賀生日。過去,做生日的人家通常還在門前放鞭炮,用來驅邪。
過三十六歲的生日,通常是過虛歲,也就是做三十五的生日。其中的民俗說法是,三十六歲的生日在三十五歲的過,寓意三十六歲提前過了,也就是三十六的“關口”或坎兒,提前過去了,真到三十六歲時就會平安無事。也有的地方的說法認為,提前過三十六歲,也就是為了提早送走三十六歲的“關口”之意。
四是三十六歲“不提”的習俗
我國民間有一句流傳較廣的俗語:“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說,八十四不講,百歲要藏”。這裡的三十六不提,意思是說,一個人到在三十六歲那年,自己不能說自己是三十六歲,别人最好也不要提他人的三十六歲,不然會引起人家不高興。這是有一些地方民俗中的禁忌,提到三十六歲就是觸犯了人家的禁忌,人家當然不高興。通常來說,人到三十六歲時,一定要講年齡時,隻能說是三十五歲或三十七歲,要跳過三十歲不說。
這種習俗的民俗含義,民間俗信認為,“不提”三十六歲,主要是為了躲藏起來,這樣,災禍就不會降臨到三十六歲的人身上了。
5、“挂帳怕遇三十六”這句農村老話有沒有道理?
我國民間把三十六歲這個年齡視為“關口”或者“坎兒”,很多民間說法,都帶有迷信色彩,當然不足為信,也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的。
然而,舊時,由于戰争、瘟疫盛行,饑荒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再加上當時的生活水平、醫療技術水平比較低,往往導緻一些人英年早逝。三十五歲正值壯年期,也是人的身體素質達到巅峰期,而三十六歲正好是大多數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
三十六歲,大多數人是家裡的頂梁柱,下有妻小,上有父母,不僅體力的消耗比較大,生活壓力也比較大。這個時候的身體健康狀況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身體透支也不要緊,到處逞強,任意揮霍自己。比如,長期處于疲勞狀态負重勞動,長期熬夜,身體出現狀況不當一回事,等等。人的身體不是鐵打的,燈油也有熬盡的時候。民間總結的經驗認為,這個年齡是最容易出問題年齡。
因此,不管把三十歲看成是“關口”或“坎兒”也好,還是“挂帳怕遇三十六”也罷,其實對人們來說是一種生命警示。盡管其中很多說法中帶有迷信色彩,但是,這種警示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在社會,生活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很多、醫療技術水平也是過去無法相比的,人的平均壽命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人到中年,同樣要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這裡引用一下“模糊醫學”理論觀點:
人的生命線可分為四個階段:35歲前為健康期,35~45歲為疾病形成期,45~55歲為疾病暴發期,65歲後若無大的器質性病變,便進入相對安全期。
從這種理論觀點來看,人的身體狀況,确實有安全期和不安全期。我國民間還有一條俗語說:“四十歲以前人找病,四十歲以後病找人”。人到中年,不要逞少年強,不管是身體還是做事,必須處處留心,謹慎行事,盡量不去危險之地,不做危險之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