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多少人曾經幻想過能夠插上翅膀,像雄鷹那樣搏擊長空,自由翺翔!然而,真正使夢想變成現實的,還是20世紀的事。
1903年,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兩位自行車修理工,威柏·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兩兄弟,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制了一架“飛行号”動力飛機。這年12月17日上午10時35分,奧維爾·萊特駕駛着自己的“飛行号”,離開地面在空中飛行了12秒,飛行距離120英尺。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飛行,宣告人類開始進入了展翅藍天的時代!
萊特兄弟與飛機發明
今天,大型的運輸機已能把數十噸,甚至上百噸的物品送上藍天,飛行的速度最快可達音速的幾倍;飛行高度可以高達幾萬米;而且還能中途不着陸,航行于世界的任何兩地。那麼,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幫助人類實現展翅藍天呢?這是一個有趣而又令人困惑的問題。
大家知道,鳥之所以會飛,全因為有一副強有力的翅膀。翅膀拍擊空氣,産生了向上升起的力。而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種子,則是完全另一種類型。它們有着比人類滑翔機還要完善的“滑翔裝置”。
槭樹的翅果,在風力的作用下,它能帶着比本身重許多的物體一起飛升
讀者們肯定有不少人玩過一種叫“竹蜻蜓”的玩具。這是一葉削成螺旋槳似的竹片,兩翼截面形狀一邊厚一邊薄,中間固定着一根約10厘米長的小棍。玩的時候把小棍夾在兩隻手的手心,用力地搓動,使上面連着的竹片跟着急速旋轉。然後猛然放手,“竹蜻蜓”騰空而起,越升越高,直至最後轉動變慢,旋即失去平衡,曳然落地!
“竹蜻蜓”能夠升往空中,是因為當那螺旋槳似的翅翼轉動的時候,會産生一種升力,把自身舉托到上空。這種神奇升力形成,完全是由于“竹蜻蜓”翅翼的斷面不對稱的緣故。
“竹蜻蜓”一個翼的斷面
當翅翼轉動時,氣流同時流經翼面的上方和下方。流經下翼面的氣流,前後速度沒有改變,而流經上翼面的氣流,則由于隆起部分使氣體的通路相對變窄,因而氣流速度相應變大。根據流體運動的伯努利原理,速度大的相應壓強小,速度小的相應壓強大。這就是說,下翼面受到的壓力,大于上翼面受到的壓力,這上下翼面的壓力的差異,正是“竹蜻蜓”升力的由來。
不過,運動的翼在受到升力的同時,也受到空氣的阻力。阻力的大小與翼形息息相關!
下面一個極為有趣的實驗,可以幫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這一點。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面前的燭焰,吹得飄向前方,甚至把它吹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前面的燭焰,吹得使它飄向自己!說不定這會使你感到難以置信,但事實是完全可能的。下圖将告訴你如何達到這一目的。
試驗方法是,在嘴巴與燭焰之間放一張方形的卡片。試驗結果是,你越用力吹氣,燭焰飄向你越明顯!讀者不信可以試試!
上述實驗表明,方形卡片不僅阻礙了正向氣流的運動,而且還會産生一股反向的制動力。如果實驗中我們在嘴巴和燭焰之間放的不是方形卡片,而是像魚類形體那樣的流線型物體,那麼空氣将會像沒有受到阻礙似地向前流動。
下圖是另一個實驗,中間是用紙張做成的近似流線型的阻礙體,鈍的一頭朝向你。現在任你怎麼吹氣,燭焰隻能乖乖地向前飄去!
下面我們回到“飛天”的問題。人類要實現展翅藍天的願望,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機翼。而一個良好的機翼至少要滿足兩點要求:一是必須能産生足夠的升力,二是具有流線型的外體。
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切呢?在通往藍天的征途上,人類不能不感謝“俄羅斯航空之父”儒可夫斯基創下的業績。
尼古拉·儒可夫斯基(ИиколайҖуковский,1847—1921)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應用數學系。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航空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
儒可夫斯基
在儒可夫斯基時代,滑翔機試驗剛剛起步,一切全憑在實踐中摸索,當時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飛行隻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去謀求真理!
儒可夫斯基則認為,必須建立一種飛行理論。他緻力于氣體繞流的研究,孜孜不倦地探索了幾十年,終于在1906年,成功地解決了空氣動力學的主要課題,創立了機翼升力原理,找到了設計優良翼型的方法。他匠心獨運,引進了一個以複數(z=x yi)為自變量的函數。
這個函數可以把z平面的一個圖形,變換為w(ω=u vi)平面的另一個圖形。儒可夫斯基證明:z平面上,與過a、-a的圓相切的圓,通過變換将變為
平面上的飛機翼型截面。這個證明為設計各種優良的翼形提供了資料,避免了實踐上的盲目性!儒可夫斯基一生成果極多,早在1890—1891年發表的《關于飛行理論》等論文,便預言了在飛行中翻筋鬥的可能性。
1906年,正當儒可夫斯基的奠基性論文《論連接渦流》發表之際,他的預言實現了!一位俄羅斯陸軍中尉聶斯切洛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空中“翻筋鬥”的特技表演。
1921年,為表彰儒可夫斯基對航空事業的巨大功績,列甯發布命令,尊稱他為“俄羅斯航空之父”。
來源:《給孩子的數學故事書》
作者:張遠南 張昶
部分圖源于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