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有這樣一句罵人的話,“你算個鳥”,這個鳥讀“niǎo”,鳥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讀音“diǎo”,瞬間就罵得更嚴重了。不過這裡主要不是說它的讀音,我們來了解一下鳥字的起源和發展,“鳥”字下面為什麼會是一橫,“鳥”又為什麼會是四點,這四點可不是腳丫。
鳥,本義是指長尾的飛禽,後來也引申為能飛的昆蟲。長尾的飛禽,說起鳳凰就更容易理解了,繁體的“鳯”裡面就是一個“鳥”,二者在造字之初也是有些聯系。如下圖的甲骨文“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尾部幾根長長的尾羽,和“鳳”字的甲骨文很相似,或者也可以說是“鳳”字借鑒了“鳥”的造型(下篇說說“鳳”字)。
“鳥”字是象形字,在早期的時候有多種形态,古人們發揮着各自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有的想表達得更準确些,就将鳥的形态畫得更豐富象形。如下圖的甲骨文,頭、身、爪、尾、還有羽毛等,畫得很詳細,一看就知道這是鳥。并且從一個字中也可以學到許多知識,如寫字、繪畫、生物學、解剖學等。
有的想簡單一些,就抓住了鳥的大概特征,概括地描畫。如果上面一幅是寫實,那下面一幅就是寫意。這簡單的概括總結能力也是非常厲害,現在如果教小孩子畫小鳥的簡筆畫,完全可以用甲骨文這個形象去教。不僅學會了畫畫,也學習了古文字,還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去了解更多文字的來源。
當然,上面隻是“鳥”的其中兩種寫法,其他還有很多複雜的樣式。但文字為文字,圖畫為圖畫,在大量的書寫中,象形的圖畫文字也慢慢開始演變為更适合書寫的形式。如下圖趙孟頫借鑒的一種書寫樣式,有簡單的形象概括,又不失書寫的美感。這個樣式和小篆的“鳥”很相近。
大家都知道秦朝時開始了曆史上第一次“書同文”,也是這次使許多文字都有了一個标準,“鳥”字也一樣。小篆中依舊根據着象形的原則,用圓渾的線條勾勒出一個大概的形象,底下部分還有尾羽和爪子,這就是後來的“灬”。
下圖是馬王堆帛書的隸書“鳥”,省去了許多彎彎繞繞,變得直來直往,越加的簡潔。也是從隸書開始,舍棄了“鳥”字中爪和尾的象形,以“灬”符号代替。
“鳥”字以這個結構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近代才有了新的一輪變化。近代的“鳥”借鑒了草書中的簡便寫法,“灬”也變為了“一”。不過草書中隻是将“灬”簡化為“丶”,但是如果簡體也是“丶”的話,整個字的結體就會頭重腳輕不好看,所以才定為“一”。
書法和漢字的演變本來也是息息相關的,漢字的變化影響着書法的書寫,書法的審美也影響着字形的變化。學書法不隻是學寫字運筆,通過書法深挖漢字背後的文化也有着無窮的樂趣。了解得更多,書寫時也能有更多的感悟,内涵也更深,也能通過字形的演變,去看書法筆法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