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古巷李戍攝
長亭連短亭,古塔伴玉佛;園林隐深宅,先知春如許。靜坐江南一隅的千燈,像煙雨陌巷裡走出的窈窕淑女,不動聲色,卻又風情萬種。
古鎮千燈位于蘇州昆山市昆山東南部,原名千墩,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曆史。古鎮依河而居,古色古香。在這蜿蜒古樸的石闆街上,孕育了“世界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昆曲。如今,千燈因生态環境優美、保護和傳承昆曲成效顯著而聞名。
走進千燈鎮内的一個代表性古村——歇馬橋自然村,隻見村内百年黃楊、百年桂樹等各色植物茂密,當地因地制宜建造了牌樓、半亭、照壁、拱門、街道立面等景觀,配以綠化,使得村莊古樸幽雅。2011年起,歇馬橋自然村被定為“古村保護型”村莊,以“新舊交融、重塑風貌”為改造目标,規劃對建築、道路、公共設施、綠化景觀、環境衛生、市政設施6個方面進行保護和整治。經過一系列整治改造後,村莊環境面貌返樸歸真,村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11年,京劇大師梅葆玖在千燈留下了“昆曲發源地千燈”七個大字,在千燈厚重的文化積澱下,挖掘昆曲内涵,建設特色品牌成為鄉村振興的最佳着力點。
踏上号稱“華東第一街”的石闆街上,石闆青青,老街悠悠,每一個來到千燈的遊客都會被極力推薦來聽當地正宗的昆曲。昆曲又稱“昆劇”或“昆腔”,起源于元朝末年在昆山地區流行的南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
顧堅出生于千燈,是元末明初的戲曲家、文學家,有“風月散人”之别名。當時,以顧堅為首的衆多文學家、戲曲家除了一起研究南曲以外,還對南曲的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創造了一種新腔——昆山腔。這是昆曲的雛形,顧堅也被奉為昆曲鼻祖。
在千燈的顧堅紀念館内,舞台兩側的對聯異常醒目:“曲奏陶岘絲竹江南,腔吹顧堅管弦玉峰”。昆山腔是弋陽腔與昆山民歌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新腔,與四大腔相比,它更為委婉、細膩,因此也有“昆山正聲”之稱。
近年來,千燈鎮秉承在傳承文脈中适度開發古鎮的原則,積極弘揚昆曲文化的大美、先賢文化的大氣、遺存文化的大智、商賈文化的大度等優秀文化基因,古戲台日臻完善,老街日日有昆曲演出;人才梯隊培養更加合理,千燈中心校和炎武小學的小昆班聲名鵲起;與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完善了昆曲人才引入機制。
為進一步保護古鎮和傳承曆史文化,2002年以來,千燈實施了一系列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恢複修繕了以顧炎武故居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景點,主要包括顧炎武故居、顧堅紀念館等一批傳統建築的搶救修繕,延福寺大雄寶殿、南山門、偏殿和僧舍的重建,香花橋、凝熏橋等的翻建重建,千燈浦河東臨水長廊的新建,千燈浦駁岸的整修加固等。
如何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陽春三月,千燈第十屆油菜花節開幕,嘉賓齊聚三維園藝,共同召開了“攝影與文旅的對話——千燈鎮旅遊戰略研讨會”。會議上,與會代表為千燈鄉村振興戰略獻言獻策,實現了一次以攝影與文旅為主題的“頭腦風暴”。
千燈鎮黨委書記高苡平認為,根據國家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的五個基本途徑,下一步千燈的建設将把重點放在産業、環境、文化、隊伍建設和創新五個方面上。其中,在文化上,傳承昆曲等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外來文化精華,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把鄉村建成有歸屬感的田園,為人才回流創造條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