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備好茶飯,就在大槐樹下,等你歸來。
(1)
來到鄭州市東明路上的大槐樹餐廳,店老闆張俊平已等候多時了。餐桌上擺着幾個精緻的小酒杯,杯中物呈褐色,豔如琥珀。
張俊平笑着說:“來吧,嘗嘗我們家的醋。”
頭一次聽說吃飯前先“吃醋”的。
客随主便嘛。盛情之下,端起酒杯,一股清醇的醋香送入鼻端。那香氣,宛如清晨時,帶着露水的栀子花一般凜冽。
緩緩飲下,醋微酸,甜味居多。清涼的醋在唇齒之間打轉,芳香沁人心脾,很是舒服。窗外似乎不再是寒冷的冬夜,更像是春風沉醉的傍晚。
張俊平說:“我是山西洪洞人,所以取了‘大槐樹’這個店名。這是來自山西的醋,經過我們的二次加工,成了醋飲,小孩子喝了開胃,老人喝了軟化血管,多‘吃醋’,不是壞事。”
▲土豆片栲栳栳脆韌結合,醋泡黑豆、莜面魚兒則帶有醋的微甜
(2)
提起“大槐樹”,很多人并不陌生,第一反應就是尋根祭祖的聖地。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民不聊生。河南、山東、河北等中原地帶鬧了災荒,人民揭竿而起,卻遭到元軍精銳部隊的大肆屠殺,這三地幾乎人煙斷絕。
朱元璋稱帝之後,為發展生産,決定從山西向中原移民。明朝之所以選擇從山西移民,是有原因的。
在元末,中原兵荒馬亂,又是蟲災,又是水災,但兵亂卻很少波及山西,甚至山西大部分地區也無水旱蟲災,反而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同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經濟相對繁榮,社會安定,人丁興旺;與此同時,鄰縣難民也開始大量湧入山西。
明朝見山西人口密度過大,中原地區人力不足,田地荒廢,便頒布移民發令。從明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山西發生大規模移民18次,主要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
所以“大槐樹”在許多人心中,成了認祖歸宗的意象。
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景區,每年的4月份,有為期十天的“尋根祭祖節”。主祭日是清明節,每到此時都有許多移民後裔都聚于此地,祭拜祖先。
▲大槐樹景區成為許多移民後裔“認祖歸宗”之處
(3)
張俊平1998年退伍之後就踏入餐飲行業,2008年3月5日,他開了第一家大槐樹主題餐廳。
“我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提大槐樹的故事,當兵後,也有不少戰友提及大槐樹。當時我就想,在鄭州要是開一家以大槐樹為主題的餐廳,生意肯定不錯,大家對大槐樹都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雖然我是山西人,但這種認同感,可以拉近我和顧客的距離。”
餐廳既然打出大槐樹的主題,自然賣的是山西菜,餐廳所用廚師也都是山西人,為的就是把山西菜做地道。
張俊平的山西菜
山西的面食種類繁多,大槐樹餐廳,最有名的要屬肉醬撥面。
制作方法如下:
1
精選豬後腿肉,十斤瘦肉,二斤肥肉,将瘦肉打成餡兒,炒肥肉出油;
炒化之後,加肉餡,放入打成粉末的大料,炒十分鐘,加入蔥姜蒜再炒十分鐘;
然後加醋和調味品,繼續炒,加入辣椒粉炒出辣椒香,加水煮二十分鐘,大火收汁,即成肉醬。
2
用河北優質面粉,基本上一斤面加三兩水,擀成四毫米厚的面片,對稱折疊五次;
用山西特制的撥刀,與面成四十五度角入刀,将面撥入沸水中煮開。
煮好的面加些肉醬、紅蘿蔔絲和黃瓜絲即可上桌。
▲步驟繁瑣才出得面勁肉鮮
肉餡兒極鮮香,經過長時間的翻炒,肉質變得富有彈性,十分可口;面條順滑彈牙,與肉醬相得益彰,配上清口的紅蘿蔔絲和黃瓜絲,使得這碗面有了層次感;面中若再加些山西老陳醋,哈,堪稱完美。
桌上的醋焖魚很是搶眼,一般的魚做好之後基本上是潔白如玉,而這條魚,卻通身烏黑發亮。“這條魚是用醋做主調料做的,煸炒過後,放入大量的醋焖制而成。醋焖魚很耗費工時,我們每天隻做十條。”
夾起一塊,魚肉成絲條狀,離老遠就能聞見魚肉和醋的香。放入口中,感覺有點酥,類似于糟魚,卻比糟魚更筋;魚皮也很好吃,因為浸了更多的醋汁,咽進肚中,口齒間還有酸香。
▲用醋做成卻沒有想象中生硬的酸,而是淡淡的酸甜
土豆片栲栳栳是除了好吃之外,還有更多的寓意。即“牢靠”、“和睦”之意,所以婚配嫁娶的時候通常會上這道菜。
▲土豆片吃的多了,莜面做的栳栳食記君還是第一次吃
小棗蒸軟米這道菜,用的是山西的柳林小棗和大黃米,蒸好之後,棗米香撲面襲來,讓人猝不及防。吃起來香甜軟糯,不粘牙,很是可口。
▲紅棗黏在軟糯的黃米上,舀一勺粘勺不粘牙
張俊平打算再上一些關于醋的糕點和飲品,如瑪咖醋飲、靈芝醋飲、醋果凍和醋糕等。
看來,他是準備将“吃醋”進行到底了。
(4)
大槐樹餐廳裝修并不奢華,店面也不太大,但是有味道,有山西的鄉土氣息。
大槐樹的葉子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小槐樹也漸漸成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大槐樹景區瞻仰祭拜。
從山西的大槐樹,到鄭州的大槐樹,上千裡的距離,數百年的時間,血脈相連生生不息。那一種東西,就叫做根。
▲張俊平(左)的大槐樹讓更多人嘗到山西美食,嘗到故裡的味道
文|張冬冬
編|張慧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