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血腫是由于分娩時造成産道深部血管損傷或破裂,而皮膚或粘膜相對完整,血液不能外流,積聚于局部形成血腫,多發生于分娩後數小時内,産婦自覺陰道、肛門墜脹疼痛。最常見的部位為陰道,常因發現不及時,而緻血腫局部出血過多,血腫過大,給血腫縫合造成困難,同時可因失血而緻貧血或休克,甚至危及産婦生命。
形成外陰及陰道血腫的原因較多。如陰道炎、手術助産、胎兒娩出過快、血管或凝血因子異常,亦或多種因素引起,但往往與産道損傷縫合方法不良有關。在分娩過程中,由于急産、骨盆狹窄、軟産道緊張,常引起軟産道損傷。最常見的會陰裂傷,由于表淺,易于發現及處理。然而,損傷深部血管,血液不外流,積于局部形成血腫,往往發現時血腫己比較大。如發現不及時,處理不當,其血腫可向上擴展至闊韌帶内,嚴重的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應予積極預防,早期發現,正确處理。
産後産道血腫的處理
産道血腫可分為陰道血腫和外陰血腫。
陰道血腫的處理
小的血腫可以經局部壓迫,或者以可吸收線縫紮止。
血後壓迫,密切觀察血腫變化:發展快、迅速、較大的血腫,多系小動脈撕裂出血,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最主要的是發生血腫或出血時,千萬避免慌亂,更不能為了尋找出血點而盲目鉗夾,否則會造成更大量出血的危險,同時要迅速決策止血措施以達到止血目的。
如出血多,病人貧血嚴重,則需輸血。
血腫在後穹窿者可行後穹隆切開,陰唇部位的血腫可采用壓迫止血。1 周後可以行血腫穿刺抽液。
重新縫合的傷日可用 4 %的碳酸氫鈉或者 50 %的硫酸鎂濕熱敷以減輕腫脹疼痛預防感染。手術時,應特别注意尋找傷口頂端回縮的血管,結紮止血,争取一次成功。
為防止再次形成血腫,縫合完畢後,可在陰道内填塞紗布壓迫止血,術後 24 小時取出紗布。常規保留開放導尿 24 小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常規應止血藥,預防再次出血。
外陰血腫的處理
外陰血腫患者可表現局部疼痛表面呈紫色血腫。如果血腫< 5cm ,不繼續增大,可冷敷壓迫血腫,嚴密觀察,可逐漸吸收;如果血腫> 5cm ,或繼續增大,應立即切開引流,徹底止血,分層縫合,關閉死腔。若外陰血腫較靠近皮膚側也可以直接用大皮針直接縫合血腫處以達到止血效果。
預防措施
1産前護理
積極治療妊娠合并症。對肝炎及肝内膽汁淤積症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預防性使用維生素 K1 等。對胎兒巨大者及早行剖宮産處理。
2産時護理
( 1 )做好産婦心理護理。消除産婦的緊張情緒,指導産婦在第一産程中正确運用呼吸放松技術,同時指導産婦在第一産程中不能向下屏氣用力,以防宮頸受壓水腫。在第二産程中正确運用腹壓,積極和助産人員配合,以防胎頭娩出過快,緻會陰撕裂,導緻血腫。
( 2)正确觀察和處理産程。避免不恰當地幹預産程,避免濫用催産素而緻宮縮過強。對宮縮乏力産程進展較慢者,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産程延長。對會陰緊彈性較差、會陰體高或會陰水腫充血的産婦以及估計胎兒較大者,要适時行會陰切開術,同時要注意保護會陰,同時要避免不必要的腹部加壓。
( 3)胎兒及胎盤娩出後,要認真仔細檢查軟産道情況,對有損傷的部位要充分暴露,創面有明顯的小動脈出血點,要先給予結紮止血,再行縫合。縫合時首針應超過傷口頂端 0.5 —1.0cm ,以防斷裂的血管回縮漏紮而發生血腫,同時縫針注意要深達傷口底部,不留死腔。縫針密度要适中,縫線松緊要适宜。縫合完畢,應再次檢查軟産道及縫合處有無滲血及腫脹。常規肛查,如陰道可疑有血腫時,應以左手示指和中指置于陰道内,右手示指置肛門内作對應檢查,以排除血腫。必要時陰道内填塞紗布卷,協助止血,術後遵醫囑給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 4)對己發生的血腫,如表面黏膜完整,血腫直徑 4 cm 的血腫,要充分切排,清除血塊,然後按解剖層次分層縫合,确保止血和關閉死腔:對原有縫合部位發生的血腫,要拆除縫線,清除積血,重新止血縫合。根據失血情況及時補液、輸血抗休克治療。同時遵醫囑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3産後護理
産婦分娩後常規在産房觀察2h ,在此期間,要經常觀察并詢問産婦的情況,如有肛門墜脹,便意感或疼痛加重,應及時作陰道及肛門檢查,排除陰道血腫,如不能确診,應及時請示或報告醫生。确認無異常後,才可在規定時間後将産婦轉出産房,并與病房護士交班。回病房後,也應繼續加強觀察。
對己發生陰道血腫的産婦要做好心理護理,以消除緊張、恐懼情緒。會陰要保持清潔,用 0.5 %碘伏作會陰擦洗,每日 2 次,大小便後要及時清洗會陰。勤換會陰墊,指導産婦體位應側向會陰健側,以防惡露污染傷日引起傷口感染。如外陰水腫者,應給予 50 % MgSO4 熱敷,或分娩 24h 後行紅外線或微波照射治療,以促進傷日愈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