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組織非遺文化資源普查小組發掘、拍攝了新的非遺項目——紫陽源溪千年船堂會。
尋訪中,老一輩的廖氏族人向普查員講述了船堂會的曆史故事。源溪村,位于上猶縣紫陽鄉瓜子嶺腳下,是上猶境内的千年古村,廖姓家族在此居住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船堂會是源溪廖氏祖先編創的一項元宵活動,把鬧元宵活動中“鬧喧喧”的熱鬧氣氛、祈神佑民保安康活動中濃郁的道教色彩以及對唐朝建造洛陽橋工程中遇難先人的憑悼與紀念揉和在一起。
相傳唐朝造洛陽橋非常艱難,因橋坍塌緻很多人遇難,而江中船舶則營救了很多人。為了紀念這些死難的人,他們的祖先手上就有了船堂會這項活動。千百年來,源溪廖氏族人一直保留着這一活動,除在“文革”期間中斷外,其他時期每年舉行。
活動分請神、送神與劃船歌三個階段。每年大年初一巳時,合族男女老少齊聚祠堂。祠堂正中“源溪大門前神船會上列列有感明神台前”的神位牌上,寫着“神歡同人樂,物阜與民康”對聯;點燃有二排24根蠟燭(代表着二十四節氣)的香燭架;祠堂左側放着船神,船頭貼着老虎神像;船倉門貼着“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對聯,門口兩側樹立着“護國”“佑民”牌子;船杆上挂着“五谷豐登”的方桶,桶中插一面寫有“帥”“将”字三角旗;船包廂兩側寫有“《憶江南》:來船堂,爆竹鑼鼓響席間,擺列凡儀馔,半月夜,夜唱船歌,神同人歡。辛醜年元宵。《憶江南》:船去矣,多謝源溪人,旌旗飄飄浪滔中,回顧相送都虔誠,和諧村太平。辛醜年元宵。”船上插着彩色的船帆,寫着“十二年王十二月将二十四氣七十二侯”。祠堂兩側各擺放着17根帥旗(亦說17房),帥旗由頭一年添丁或考上大學的人家用彩旗寫上酬謝語制作并送至祠堂,寓意謝恩。
之後舉行正式的請神儀式,準備好三牲(豬肉、雞鴨肉、魚肉)、香燭爆竹蠟燭、齋果(由米粉制作而成)、财帛、茶酒等,由執事攜領衆人燒香祭拜後,在神案前念“請神語”,念一句接一段鑼鼓為樂。每請一方神,執事念完請神語就上一柱香,燒幾頁紙錢,跌一下卦,準答(順卦)表示神已經到船堂會,大家一起作揖,如果連續無法準答,就表示神靈不來。
請神到船堂會了,此時每家每戶從家裡提一壺酒、拿一托盤年果子到祠堂裡。祠堂的下廳擺下一大排流連桌,此時酒不分家,東西不分你我,廖姓族人及四方來客互相拜年祝賀,一幅熱鬧歡騰、其樂融融的景象。
船堂會主要的内容是唱劃船歌,有四十九首,每首句數不一,但每句都是七個字。源溪廖姓人不說四十九首歌,而慣說“四十九梢”。随着時間的變遷,歌詞有所添加。大年初一至十五,每天晚飯後祠堂裡就鑼鼓喧天,歌聲潦亮。為了免得大家都要在活動中唱主角起争端,前十四天,由各房派輪值為頭。每晚唱五首歌以上,即說“劃了五梢”,再念贊船語一艄,每唱或念一句接一段鑼鼓為樂,每唱或念完一首大家一起喊三聲劃船的号子,在三聲“噢響”後,大家一起作揖,表示一梢結束。
活動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元宵晚上,這一晚是活動的高潮。源溪廖姓各房派枝系男女老少齊集到祠堂,吃晚飯前劃六梢,晚飯之後一起再劃二十四梢,略作休息,吃了夜宵後馱船遊船堂、唱參神歌兩艄、念贊船語一艄。接着炮手系上紅腰帶,拿上土炮作揖敬神,而後伴随三聲炮響、鑼鼓一通、小鼓接聲送船九次,送至河邊拱橋上。送神結束後,廖氏族人将香燭架、神位從上廳移至下廳,請衆神至下廳休息,以待第二天清晨送神。
正月十六清晨,全村老幼齊聚船堂,由執事念送神語,伴随鑼鼓樂,燒紙跌卦,馱船遊船堂(邊念贊神語)。接着舉行送神活動,按他們的習慣稱作“送梢”。送梢先打大鼓,大鼓一停小鼓馬上接上,鑼鼓鞭炮中執事帶領馱船隊、鑼鼓隊、旗手一路送到八角潭焚化,燒船時幾面大小鑼鼓快節驟不停敲,爆竹不停的放,炮也不停的放,至此,持續半個月的船堂活動落下帷幕。
熱鬧喧嚣的船堂會既能增進鄰裡親族之間的團結與互助,也能讓大家享受到古老的船堂會帶來的歡樂。今後,我縣非遺保護中心将繼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挖掘、研究、利用,并積極申報為縣級、市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充分展示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上猶縣文化館供稿,部分文字内容節選于《原鄉紫陽》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