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18:16:40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内容,但龐雜的内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隻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系最緊密的部分。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古代科舉“四試”——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大家記得收藏喔。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科舉制度一般認為起源于隋唐時期,鼎盛于明清時期,明清時代的科舉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一、童生試

“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即使到白首,也不改童生之稱。

所以在古代,爺爺和孫子皆為童生,是有可能的。據考證,清朝道光年間,廣東就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事例。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2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生員的考試。如: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這裡的“試”指的就是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鬥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下面重點解釋“秀才”一詞:

【秀才】别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于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并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3

二、鄉試

“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闱”(闱:考場)。

鄉試分三場,内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于巡撫衙門前,及格者稱舉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讀書人知道自己鄉試名次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

中了舉人也意味着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裡的範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瞧不起;可中舉之後,親戚鄰裡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5

下面解釋“解元”一詞:

【解jiè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之稱。唐代投考進士的考生随地方貢品解送入京赴試,稱之為解或解送,故後世稱鄉試為解試,而以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後曆代沿用此稱。書畫家唐寅就曾拿到過“解元”。

三、會試

“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一般在鄉試次年三月進行,當時正值春季,故又稱“春闱”。考試由禮部主持,禮部侍郎或欽差大臣擔任主考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都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

會試又稱“春闱”

四、殿試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别的考試,皇帝在廷殿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殿試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号,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号;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号。明代,二、三甲皆稱“傳胪”;清代,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胪”,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7

下面解釋“進士”一詞以及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

【進士】科舉考試中通過進士科考試中式者的稱謂。隋炀帝時始以進士作為選拔官吏的科目。唐代進士科考試每年一次,凡中式者皆稱進士。明清時期,進士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狀元】科舉殿試第一名之稱。在唐代,科舉是由禮部負責的,舉人赴京趕考,事先要向禮部投遞一份狀子,上面标明自己的名字、籍貫等信息。考試發榜後,禮部會按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寫狀,名字寫在狀首的人被稱為狀頭,因“頭”與“元”同義,又稱“狀元”。中狀元者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修撰。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8

【榜眼】科舉考試一甲第二名的稱号。最早在殿試成績榜上,前三名是按“品”字形排列的,第一名稱為榜首,也就是狀元,如榜之頭;第二、第三名均稱榜眼,因為像榜之雙眼。南宋以後才開始用榜眼專稱第二名,明清沿用。榜眼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考試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号。唐代新科進士要在曲江杏園舉行“探花宴”以示慶賀。宴中考得好又年少英俊者兩三人為探花使(探花郎),遍遊名園,折取名花。南宋以後,以探花稱殿試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古龍筆下有一李尋歡,出身于一個書香世家。李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文采,均在科舉中考到了探花,所以人們用“老李探花”來稱爸爸,用“大李探花”稱哥哥,“小李探花”則稱弟弟李尋歡,李家的門上也寫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樣。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9

【連中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最後,來一張圖,了結一下今天講的内容,大家記得雙擊保存喔。

曆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