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

品牌 更新时间:2025-09-13 00:44:43

  2003年,伴着“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句話,一個名為“王老吉”的涼茶品牌,從廣東走進了國内千家萬戶。而将它一手推向頂峰的加多寶公司,也在當年超過可口可樂等飲料生産商,成為國内首屈一指的飲料霸主,而加多寶公司創始人陳鴻道更是成為業界不能忽視的存在。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多寶在業界曆經幾十載,從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官司不斷,陳鴻道硬是把家财萬貫的自己,作繭自縛到有家歸不得。本期子牙童趣商将錦囊就帶大家一起了解陳鴻道和加多寶的那些故事。

  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加多寶,就會說那不是王老吉的仿制品嗎?關于加多寶與王老吉的關系,那可謂是淵源糾葛,欲理還亂。

  王老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一位名為王澤邦的太醫,他在任職期滿後,回到家鄉開了個名為“王老吉”的涼茶店。後來生意越做越好,老太易也被人們冠上了“涼茶王”的稱号。

  “王老吉”涼茶的秘方一直都在王家後代人手中管理,直到現代。為了在多個地方銷售,王老吉分成香港和内地兩個分支,香港地區由王家後人經營,而内地則歸廣藥廠所有。上個世紀80年代末,陳鴻道靠着自身的批發生意,賺到了創業的啟動資金。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1)

  偶然的機會,他在香港待了幾天,發現當地人十分喜歡喝“王老吉”涼茶,而内地很少看到涼茶的身影,自覺發現大商機的他,花高價疏通人脈,又拿出大量資金從香港王氏後人手中買到配方,成立了加多寶集團,打算在内地推廣涼茶。

  但由于曆史遺留問題,内地的王老吉涼茶實際上是由廣藥集團獨家經營的。陳鴻道的涼茶到了内地隻能換别的名字,如此一來,沒有名氣,銷量并不好。為了讓内地生意暢通無阻,1995年,陳鴻道找到廣藥集團,想争取王老吉的商标許可使用權。

  恰好當時廣藥集團面臨改組上市計劃,涼茶并沒有過多地經營。于是雙方經過商量,在1997年簽訂了商标許可使用合同,陳鴻道以每年約450萬元的價格“租”下了王老吉的商标許可使用權,有效期20年。自此,市面上就有了廣藥集團作為藥品生産的綠盒王老吉,和加多寶公司作為飲料生産的紅罐王老吉。

  一拿到内地經營權,陳鴻道就開始行動,他大規模的,在全國範圍内招攬代理商。但結果好像有些事與願違,并不是哪裡的人都愛喝涼茶,起初的幾年,王老吉一直不溫不火,除了在廣東的銷售額好不錯意外,外地的銷售量并不高。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2)

  投了錢,又花了大量精力,但陳鴻不甘心就此放棄,他深知,自己差一個“一炮打響”的機會。2003年陳鴻道打算拍個宣傳片在奧運會期間播放。廣告合作方經過調研提出,比起廣告,王老吉更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

  這句話點醒了陳鴻道。王老吉有綠罐的藥飲和紅罐的飲料。它到底是藥還是飲料其實誰都說不上來,那又怎麼會去買來喝呢?陳鴻道想了很久,和廣告方敲定了最終方案,于是,那句經典的“怕上火,喝王老吉”誕生了。

  中國人對于“防上火”有着很深的“執念”,春秋季幹燥,要防上火;夏天悶熱,要防上火;冬天了愛吃火鍋,還要防止上火。而王老吉不管是否真的有效,這句廣告都“恰到好處”地喊進了大家的心坎兒裡。

  另一方面,陳鴻道轉變營銷策略。打造了一隻萬人終端銷售隊伍,從怎麼推銷、怎麼擺樣品,他都親自設計把關。并與餐飲業進行合作搞推廣。東西漸漸賣了出去,代理商也變多了,銷售量也逐漸走高。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3)

  2007年,王老吉銷售額達到90億元,一舉超過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大牌飲料,成為中國罐裝飲料第一品牌,加多寶也成為繼健力寶之後唯一一個,在國内市場打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國産飲料品牌。

  2010年,廣藥旗下“王老吉”品牌價值被評估到1080億元。“王老吉”這個在廣東本土的百年老品牌在陳鴻道手中僅用了短短10年就做到了涼茶界的巅峰,陳鴻道“涼茶大王”的名聲也不胫而走。

  按理說王老吉的生意越好,陳鴻道應該更開心才是,但陳鴻道有些惆怅。他租的“王老吉”商标期隻有20年,那20年以後該怎麼辦呢?

  為此,陳鴻道多次和廣藥集團商量簽署補充協議。陳鴻道終究是太過功利,為了留住王老吉這棵搖錢樹。他在2002至2003年先後三次共向時任廣藥集團董事長的李益民行賄300萬元港币。促成廣藥集團和加多寶公司簽下史上最低廉的商标租賃合同,造成數億元的國有資産流失。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4)

  精明一世卻糊塗一時的陳鴻道以為可以就此拿下王老吉。但沒想到,2004年,廣藥集團啟動内部自查,李益民因錢款不明事件東窗事發。随着案件調查的不斷深入,陳鴻道和加多寶的情況急轉直下。

  2005年李益民接受了法律的制裁,陳鴻道也因此牽涉其中,後來陳鴻道取保候審,又偷跑國外香港,至今仍未歸。

  一夜之間,創始人從“涼茶大王”變成了“過街老鼠”。與此同時,加多寶與“王老吉”展開了商标争奪戰。

  從2011年到2012年,經過多次開庭,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作出最終裁定:鴻道(集團)有限公司(加多寶集團母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此後,陳鴻道不得不另外創立加多寶涼茶。雖然遠在香港,但陳鴻道一直是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或許是前期市場基礎還在,加多寶的累計銷售額突破了1000億,陳鴻道也跻身“新财富中國500富豪榜”。

  事實上,加多寶和王老吉曠日持久的“大戰”從未停止過。2011年開始,廣藥逐省逐城針對加多寶公司提起訴訟,加多寶全部敗訴。從價格、到廣告。文鬥不行,再上武鬥,雙方打得不可開交。隻可惜,這場鬥争沒有赢家。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5)

  無論雙方再怎麼說自己曾做到行業第一,但碾壓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際品牌的亮眼成績單,早已不複存在。從飯館到超市,“涼茶”飲料占據的位置越來越小。仿佛隻剩下每年靠“口水仗”登上的幾次熱搜,成為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廣藥集團收回王老吉商标時立下的宏偉目标早已随風飄散。根據廣藥集團财報顯示,王老吉近年來的銷售額大約隻有巅峰時的一半。

  況且,近年來随着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的火爆,擠占了涼茶類飲品的銷售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王老吉已經開始和大衆生活漸行漸遠。而争端另一方的加多寶日子也并不好過。

  起初,憑借過去占領的市場優勢,加之冠名大牌娛樂節目帶來的熱度,加多寶一度保持了不錯的銷量。但涉及到公司領導人跑路、多輪裁員、CEO離職、官司一輸再輸,不停換商标、換包裝。……加多寶品牌形象大不如前,銷量受到嚴重的打擊。不僅如此,2016年在借殼中弘股份上市失敗後,加多寶又被曝出從2015年開始,三年間主營業務暴跌三十多億,2015和2017年淨利潤均為負值……加多寶的“神話”破滅。

  徐其修涼茶為什麼在市場上消失(千億涼茶到負債百億)(6)

  2017年10月,為了盡快融資、加快上市步伐。加多寶與中糧包裝簽署協議,約定由中糧包裝向加多寶絕對控股的清遠加多寶公司投資20億元,從而獲得該公司30.58%的股份。

  這一出資的前提是加多寶集團旗下的王老吉公司,要将其持有的“加多寶”商标注入清遠加多寶公司,以獲得清遠加多寶45.87%的股份。不過,後期進展卻沒有想象中順利。

  加多寶方面遲遲未注入商标,顯然,作為加多寶“核心科技”擁有者的清遠加多寶和“門面”商标歸屬的王老吉公司,牽涉着加多寶集團的核心利益,若要按照協議推進,那就相當于把加多寶最關鍵的一部分,交給别人共同持有。這也就不難想象,為何加多寶方面在行動上如此猶豫不決了。

  2018年7月,因加多寶方面遲遲不履行協議,中糧包裝停止了對加多寶的包裝罐供應,此舉一度讓加多寶陷入停産風波。遭受重創後的加多寶,不得不積極尋求與中糧之間的協商。

  直到2018年,雙方之間的摩擦才終于有了結果:經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仲裁,确認加多寶方面提出的終止增資協議申請無效,依照雙方此前的協議,加多寶方面不僅要完成相關約定,還要賠償中糧包裝2.3億元,外加773萬元的利息。後來,加多寶又多次提出上市計劃,卻依舊不被市場看好。

  始終身處加多寶相關輿論中心的陳鴻道自己,更是失去了太多。從千億營收到百億負債,沉淪在加多寶的官司中,痛失市場發展的黃金期。又因資金問題跑路十餘年。

  其實,陳鴻道是有天分的,如果不是他,大概王老吉也無法從當年廣東街頭的涼茶鋪走向全國。王老吉這個品牌也不會一躍成為全國第一飲料品牌。但他終究沒有傳聞中的那麼“佛系”,還是在名利場中迷失了自己。

  無論是後期低價攫取屬于廣藥集團的商标使用權,還是因資金問題乃至跑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圍繞陳鴻道創業曆程的争論似乎永遠不會平息。你又是怎麼樣看待陳鴻道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為我點贊轉發,你們的鼓勵,将會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動力。

  —END—

  金閃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