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戰術
讓外行人也能看“門道”!
影視&遊戲
在第一集中,我們說到了目前現代戰争類題材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所面臨的武器外觀版權問題:多數射擊遊戲繞不過的坎-版權問題(第一集)。
在第二集中,我們也說到了目前這些現代戰争類題材中武器的外觀版權問題的規避做法以及合法做法:購買版權。
在經曆了“變形模式”和“授權模式”之後,大家的确是都賺錢了。
遊戲公司賣了很多遊戲,賺錢了,而武器廠商也收了一筆授權費,不說賺大錢,至少沒有啥損失:有遊戲公司幫忙打打廣告,至于遊戲能賣多少份,不關自己的事,畢竟自己的槍沒少一把。
這麼看來,遊戲是不是也具有了一點廣告效應了?
當然,遊戲公司可能暫時還沒意識到,而在這方面,率先謀求突破的,也真不是遊戲廠商,而是武器廠商。
比如:巴雷特(Barrett)。
(巴雷特公司LOGO)
首先,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這種外觀的“巴菲特大炮阻”:
我們大概是什麼時候第一次接觸到?
就拿小編來說,第一次接觸到巴雷特,其實是在《三角洲特種部隊:刺刀特遣隊》(Delta Force: Task Force Dagger)裡面。
(小編當初對這一代三角洲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小編小時候玩1代玩得死去活來,在這一代,終于玩到了可以看到
(在這一代,終于玩到了可以看到自己拿着什麼槍的《三角洲》了……)
但是當時對這把槍沒有什麼口徑印象,因為這把槍打人也是一槍死(前幾座的《三角洲》基本上什麼槍打人都是一槍死),除了外型比較帥氣,又是半自動的“連狙”之外,沒有太大的感覺。
而幾年之後的初中,玩到了《三角洲特種部隊:極限作戰》(Delta Force: Xtreme 2),也就是傳說中的《三角洲特種部隊8威力加強版2》(現在各大網吧的單機遊戲目錄裡面應該還有這款遊戲),才明白這把槍在遊戲中存在的意義:
這槍一槍就能把汽車打爆!不論是架着重機槍的皮卡,還是負責運人運貨的大卡,如果一槍沒爆,那麼再補一槍!
而遊戲中的其他槍,要打爆車輛,基本上都是要掃個十多發,而巴雷特,隻需要1發。當你在遊戲裡面被車輛追逐,(比如遊戲中單人劇情的第一關末尾,你被“幾萬”輛敵方皮卡追逐着),此時如果你手中是一把巴雷特,根本不用慌,看爆炸就行。
(當然,可别打錯車輛了,因為巴雷特打友軍車輛也是一槍就爆……)
這一切,可能都與巴雷特公司的推廣手段有關。
(巴雷特創始人兼CEO:羅尼·巴雷特(Ronnie Barrett))
巴雷特公司成立于1982年,相對于當時美國主流的柯爾特(1855年成立)、史密斯·維森(1857年成立)、雷明頓(1816年成立)等動不動就“百年老店”的老牌槍械公司,實在是小毛頭一個,但這個從創意構思到出産的産品,卻的的确确是填補了軍隊的火力空白,因而也是受到了軍隊的采購,第一批大訂單就是在海灣戰争時期:
巴雷特的M82A1-.50 BMG,是美軍在沙漠盾牌、沙漠風暴行動中采用的首批型号之一。
(注意這把的制退器和瞄具,都與後期的M82A1不同。)
但即使得到軍隊大批量訂單,巴雷特還是不出名,軍隊訂購數量不多,普及率不高,再加上單價壓得太低,賺頭不算多,巴雷特還是想從民間賺錢:
直至今天,巴雷特M82在美國依然有人購買,且價格不菲。
(小編有時候都想不通,為啥這東西在美國某些州居然算“合法槍械”?就因為他彈容量不超過10發,而且還是半自動?)
公司成立之初,就是想賺錢啊,得需要推廣,需要打廣告。
槍械廠商在電視上打槍械廣告不太好,具體原因我們最後說。
打廣播廣告和報紙廣告?額……不太頂用,當時看電影、玩遊戲的人都已經比廣播和報紙多了。
等會!那我們幹脆從電影和遊戲下手嘛!
于是,我們之前在1987年電影《機械戰警》(Robot Cop)裡面提到過的:眼鏡蛇突擊炮(Cobra Assault Cannon)
為了對付機械戰警,匪幫後期幾乎人手一把眼鏡蛇突擊炮……
(《機械戰警》詳情解析可點擊本号往期文章)
但是由于電影中M82的瞄準鏡被遮蓋改造成了科幻形态,不太容易讓觀衆看出來這是巴雷特,而巴雷特銷量起飛的時機,則是靠着一個遊戲:大名鼎鼎的《使命召喚4:現代戰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
在遊戲的劇情模式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兩個狙擊關卡中第二關“百發百中”(One Shot, One Kill),作為NPC的麥克米蘭(MacMilan)憑空變出來的一把M82A1:
玩家需要操作當時還是年少力強的普萊斯(Price),利用環境風向來調整彈道,打人:
(紮卡耶夫(Zakhaev),遊戲中他因為M82A1這一槍,導緻丢了一條手臂)
打飛機:
(打人不死,打武直倒一打一個爆,還算是體現了M82A1的真實設計目的)
這個環節還是有點難度,這種風要麼不吹,一吹就是橫風,一會往左吹,一會往右吹,基本上很少有第一次玩這關的玩家,能做到首發命中……
但玩家記住了這把槍:這槍威力大,一槍能把人直接打得空翻(即便沒打死),而且一槍還能直接打爆直升機。
再加上《使命召喚4:現代戰争》的多人模式中,狙擊槍的頂點就是這把“巴雷特.50口徑”,一槍一個小朋友。
(如果遊戲中的槍身上能清楚地看到真實的公司LOGO,或者名字名稱中含有真實的公司名字,那麼,這把槍就一定
(這把槍就一定是有授權的,比如上圖的這把)
這也就是當時時任巴雷特公司總裁兼創始人:羅尼·巴雷特(Ronnie Barrett)的目的之一,巴雷特公司給了這個遊戲的制作方Infinity Ward所有M82系列的外觀數據與授權,甚至私底下還簽了幾年的合作協議,并“贊助”了一些費用。
既然如此,遊戲中肯定要好好表現了,Infinity Ward自然在遊戲中不惜大肆表現,以至于以後的版本中都能看到M82的影子:
(《使命召喚6:現代戰争2》中的M82A1)
以及M82的改進型M107:
(《使命召喚8:現代戰争3》中的M107)
甚至不惜穿越時空都要來秀一把:
《使命召喚9:黑色行動2》中的M107,
(美軍在入侵格林納達時期(1983年)就用上了M107,我TM直呼好家夥)
而M82也因此名揚四方,市場銷路大大打開,雖然M82在.50口徑上,精度沒有多麼突出,但是很多人還是買了一把進行收藏。
(當然,收藏在家裡把玩即可,不要在家中擊發……)
很多射擊愛好者和槍迷,都以“打過巴雷特”津津樂道。
(站立打、雙持打,打不打得中另說,單憑這視頻,這哥們能吹一輩子。)
(而且上圖這哥們,就這樣,還真的打中目标了……)
況且,M82的精度不行,但他兄弟:M99的精度還是可以的:
(2020年7月4日,美國.50口徑射擊協會(FCSA:Fifty Caliber Shooters Association)舉行了一年一度的.50 BMG世界錦标賽,使用巴雷特的選手成功奪取了8個獎項,其中兩個第一。上圖中,總分第一的射擊選手傑夫·伯奇(Jeff Burch)和總分第五的達裡克·博利格(Darik Bollig)都在比賽中展示了巴雷特的M99。在半自動步槍比賽中,Burch和Bollig還使用了圖上的這把巴雷特M107A1參賽)
美國市面上.50口徑的槍械産品非常多,但要論知名度,現在還真沒幾個比巴雷特大的,其中除了《使命召喚:現代戰争》系列之外,有多少遊戲、電影在推波助瀾,都已經數不清了……
也許是看到了巴雷特這個鮮活的例子,很多槍廠也開始找上門了。
于是,你能看到在《使命召喚6:現代戰争2》中,一群俄羅斯士兵身上,除了AK、RPK、PP-2000之外:
居然還有法國的FAMAS:
以色列的TAR-21:
奧地利的AUG:
德國的UMP:
甚至是南非的Striker-12霰彈槍:
這怕不是萬國聯軍打美國?
而在《使命召喚8:現代戰争3》中稍微好一點了,基本都是毛子拿毛槍,隻不過潛水艇裡面的毛子水兵拿P90還是給人一種奇特的感覺……
而且還有一個就是:為啥塞拉利昂的民兵,用的是秘魯槍?
(小編遊戲裡拿到這把槍的時候,一直在懷疑:到底是怎樣的審美,才能設計出一把這樣的槍?)
以上的槍械,基本上都是出現在遊戲中敵方角色的手中。
但玩家不在乎啊,玩家完全可以打死這個角色,然後跑過去撿他的槍(小編就是這樣的人),到時候他們就會明白:這槍真香!拿着這麼好的槍都打不過我,這敵人真菜!
當然FAD就不說了……估計沒啥人會喜歡用……
是否存在私下槍廠贊助、授權的情況?肯定有,而且其目的都是達到了:遊戲賣的多,廣告效應足,槍廠的槍械訂單也就更多。
尤其是IMI的Tavor系列,本來就有進軍美國民間市場的想法,這樣一來就更是如魚得水了。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雙方如此低成本的合作共赢買賣,多麼劃算,是好事啊。
隻不過,這僅僅是對于遊戲廠商和槍廠的好事。
2012年7月22日,挪威人布雷維克先在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車炸彈:
然後又在首都奧斯陸以西40公裡的于特島槍殺參加挪威工黨青年團夏令營的人群:
(這次事件,還被改編成了電影《7月22日》)
此次事件,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兇手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被判21年監禁,至今還活着……)
随後的審訊中,他自述通過長時間玩《使命召喚》的方式而磨練了自己的射擊技術……
同年的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發生槍擊案:
造成包括槍手在内的28人喪生,其中20人是兒童,18名兒童當場死亡,2名兒童送醫中不治身亡;槍擊還造成6名成年人死亡,警方還在其家中發現了槍手母親也被殺害。
而兇手使用的,主要就是美國Bushmaster産的AR-15半自動步槍。
(剩下的兩把手槍,應該是Glock19和P226……)
而Bushmaster的著名産品:ACR,則是《使命召喚6:現代戰争2》的經典槍械:
正好也在2012年的8月,有網友發現,美國藝電(EA:Electronic Arts)發行的遊戲:《榮譽勳章:戰士》因為與一系列的戰術服裝、槍械品牌有合作與授權,所以在其官方網站上,就有一些槍械公司的網址鍊接:
麥克米蘭(MacMillan)的武器在美國也十分出名,
(知名度的确可以跟他旁邊的神火(Surefire)、超級技師(Mehanix)以及老變态:倫敦橋戰術(London Bridge Tactical)相提并論)
麥克米蘭公司産的TAC-338A及其最有名的使用者、電影《美國狙擊手》的主人公原型:Chirs Kyle
當初EA設立這個網站,名義除了出售一些紀念物品,為退伍軍人籌款。
這個網站也賣斧頭,比如說《榮譽勳章:2010》和《榮譽勳章:戰士》的經典角色:巫毒(Voodoo)背後一直背着
(比如說《榮譽勳章:2010》和《榮譽勳章:戰士》的經典角色:巫毒(Voodoo)背後一直背着的斧子)
至于有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在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後,EA删除了網站鍊接。
娛樂行業與槍械産業挂鈎,傳出去就不是什麼好事,所以也就因此,美國很少能看到電視播放槍械廣告,反倒是禁槍廣告比槍械廣告更多。
但這些都不算完,美國鼓吹合法槍支的最大倡導者——全美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瞄準了電子遊戲來解釋槍支暴力的問題。
在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一周後,當時NRA首席執行官韋恩·拉皮埃爾(Wayne LaPierre)稱電子遊戲行業是“一個冷酷、腐敗的陰影産業,出售和播下針對自己人民的暴力種子。”
(韋恩·拉皮埃爾(Wayne LaPierre)
也就是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再沒怎麼聽說過哪個遊戲公司會自主地宣布“與某某槍械廠商達成授權”,而且同時,越來越多的遊戲廠商也在慢慢地抛棄槍廠,以EA為開始,越來越多的遊戲公司都表示,不再尋求與槍械廠商的授權。
于是,遊戲廠商獲取武器版權的第三條路:聯名合作,走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們甯願辛苦一點,多修改一點外觀細節、換個名稱,都不願意與真實存在的槍械廠商扯上任何關系。
因為遊戲做得太好而招緻官司的事情,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的制作方:R星(Rockstar Games)應該
(因為遊戲做得太好而招緻官司的事情,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的制作方:R星(Rockstar Games)應該深有體會)
畢竟,他們很多玩家都是未成年人,“把遊戲中使用的東西與真實世界中能用來置人于死地的工具聯系到一起,這本身就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透過現象看本質,美國社會責怪電子遊戲引發槍支暴力問題并不新鮮。上個世紀遊戲還沒有興起之時,也有很多人責怪槍戰電影美化殺戮,也容易引起槍支暴力問題。
控槍、禁槍的呼聲在美國一直不低,但槍支泛濫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痛罵遊戲産業美化殺戮,荼毒年輕人,還不如好好鎖好自家的槍櫃、和自家的小孩多談談、多溝通。
(美國一則控槍廣告,劇情十分反轉)
兵非兇煞,戾在人心……
祝君閱讀愉快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歡迎評論、點擊在看、分享、轉發!
極·戰術 ∣做有料的軍警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