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遊戲

 >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

遊戲 更新时间:2025-02-25 12:12:09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1)

  這段時間,我都要去隔壁小區的一間錄音棚裡錄制課程,步行穿過小區的時候,常看到許多老人家帶着還在牙牙學語的孫子、孫女在玩。

  老人家們大多坐在凳子上扇扇子,孩子或者在地上蹒跚學步,圍繞小區的基礎設備遊戲,或者直接就被放在推車上,左看看右看看,推車上的收音機播放着各種風格的歌曲。

  每回經過這些地方的時候,我總是很想上前去給長輩們出主意,其實還有很多遊戲是合适各種年齡段的老人家和孩子一起玩的,在小區裡散步的一上午,可以搗鼓的遊戲當然也可以很豐富。

  說實話,我和長輩一起相處的時間并不少,這五年來也和婆婆一起搗鼓了很多和孩子玩的益智遊戲。我在和婆婆一起體驗各種遊戲的過程中,也常常覺得要進行針對性地改良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大多都明白,「陪在孩子身邊」不等同「高質量的陪伴」。有時候可能覺得自己已經陪伴了孩子的成長,但從現代兒童發展心理的角度來說,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但有時候理念更新的速度太快,對于老人家來說,接受難度不能過于苛責。太複雜的道理和步驟,到底是否合适長輩的思維和思考方式,當然也需要我們琢磨清楚。

  老人陪孩子玩耍,其實也能做到輕松、簡單、質量高。所以,我打算将這幾年我家玩過的祖孫遊戲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果你有好的祖孫遊戲也希望你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啊。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0-1歲的祖孫遊戲玩法和要點。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些遊戲的做法,我給大家做一些簡明扼要的要點示範,也把遊戲目的和步驟做了一些針對性的調整。希望全天下的長輩們也能享受寓教于樂的祖孫樂,樂融融

  01可愛的小豬 按摩和撫觸,其實是我家孩子出生後,我和婆婆一起在兒科醫生那裡上的第一個親子遊戲。當時兒科醫生說,要是擔心老人家腰一直彎着脊椎不舒服,也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老人家坐在旁邊,或者有一個比較高的尿布台幫忙。

  在我家哥哥弟弟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每次洗完澡,我和婆婆都會給他們做按摩,孩子們很喜歡,每次給他們摸摸,他們都是躺在床上或一動不動,或沖着我們哈哈笑,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們的享受。

  給嬰幼兒按摩的好處有很多,比如可以協調五感刺激腦神經發育等,同時,按摩也是我們和孩子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也能讓他體會到我們對他的關愛。

  初生的孩子,有着很敏銳的觸覺,不同的觸摸方式會讓孩子有不同的感覺。随着孩子對語言節奏有一定的感覺,将觸覺與聽覺結合起來,可以讓孩子有全新的感覺。比如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一個「可愛小豬」的按摩遊戲。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2)

  遊戲目的:協調視覺和觸覺,刺激腦神經發育;增強信賴感和安全感;豐富孩子的認知結構。

  适合年齡:0-12個月

  實操要點:

  孩子平躺在床上,我們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并将孩子的手打開。用另一隻手接觸孩子的手心,并念「我有一隻小小豬」。再用手在孩子手心畫圈圈,說轉呀轉呀轉不停」。接着用兩根手指豎直交替順着孩子的手臂往上移,說,「忽然開始往前走,一步,兩步,三四步」。手指移到孩子下巴或其他地方處,為孩子撓癢癢,說「停在這裡噜噜噜」。每次遊戲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小提示:

  這首兒歌比較簡單,對于老人來說,記憶起來難度也不會太大。如果有其他的比較熟悉的兒歌,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兒歌,再配合動作進行。隻需要記得要形成一個固定的童謠歌曲,重複練習和固定環境是嬰幼兒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

  要注意的是,在做動作時盡可能符合兒歌節奏,使親子互動更加有趣。可以多做幾次,也可以在孩子的另一條手臂或兩條腿等任意地方上做這個活動。

  另外,在做這個遊戲時,我們還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語言上的互動,來達到豐富孩子的認知結構的目的,比如我常用來引導孩子的叙事示範法,都是很好地幫助孩子提升認知結構、提高智商的辦法:

  在遊戲前,問孩子「寶貝,我們一起來唱兒歌吧。」,是對所進行的事情進行客觀并簡約的叙述;問孩子「開心嗎?」,是對孩子的情緒和回應進行陳述和命名;問孩子「我們再來一次,看小豬多可愛呀。」,是對所處環境進行引導和叙事描述,大家都可以試起來。

  02黑白圖卡 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視力,但是還不具備視覺。對于隻能感覺到明暗光線、和模糊物體輪廓的新生兒,我們可以适當給他一些視覺刺激,提升視覺功能。

  這裡有一個優先順序大家可以都記錄下來,對于剛出生的嬰兒,圖畫書的選擇,圓形圖案大于立體圖案,黑白的垂直長條圖卡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剛出生的孩子更喜歡看那些明暗相間、黑白交界的地方,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色彩鮮豔的東西。處在視覺敏感期的孩子,明暗對比強烈的事物更能吸引與維持他的注意力。

  所以在我家哥哥弟弟小的時候,我給他們準備了一些黑白圖卡(注:圖卡不等于閃卡),讓老人在孩子清醒的時候陪孩子玩,因為遊戲比較簡單,也比較輕松,老人也很樂意。不管是做推車,還是躺在床上,都很方便進行,因為水平式地掃描圖片,也是新生兒觀察事物的方式。

  遊戲目的:提高孩子的視覺敏感度;豐富孩子的認知架構

  适合年齡:0-5個月

  實操要點:

  将孩子抱在懷裡,盡量讓孩子和老人面朝同一個方向。取出圖卡,置于孩子眼睛前方20-20厘米的位置。将圖卡從孩子左眼前方慢慢移至右眼前方,再慢慢移回來,活動持續20-30秒,然後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做反複練習。每次遊戲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小提示:

  給孩子看卡片很簡單,在給孩子看圖卡時,仍需要與孩子保持多一點的互動,多對孩子說說話。即便是簡單幾句招數,讓老人家重複說就好,絕對是沒問題的。因為都同樣開拓孩子的智力發展。

  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看看這張圖片。圖片裡有兩種顔色,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白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是幫助發展孩子的顔色認知;「寶貝,你喜歡這張圖片嗎?」這是借由對話促進和孩子的交談,記得一定要給孩子幾秒鐘讓孩子嘗試回應;「你真棒,一直在看這張圖片呢!」這是用正向肯定來鼓勵孩子繼續發展好的遊戲習慣。

  随着孩子慢慢長大,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的方式刺激孩子的視覺神經。例如,将卡片貼在牆上,讓孩子趴着看;或者在房間擺設一些閃爍的小燈,每天開三到四次,每次給孩子看幾分鐘,這些都對孩子的視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渡過了剛開始的幾個月後,大家可以用顔色鮮豔的圖畫書來替代哦,随着孩子的視覺發展,孩子對色彩的辨識能力也會逐漸出現。孩子會逐漸适應和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比如藍色、綠色、紅色和黃色,所以圖畫書也要及時更換

  03散步遊戲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3)

  我之前在嬰幼兒每天運動量的文章裡(戳鍊接:香港衛生署建議孩子每天運動量不少于3小時)科普過,運動量對于嬰幼兒的身體發展,甚至視覺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也包括帶孩子散散步、曬曬太陽。

  帶孩子出去散散步,曬個太陽。特别是早上晨起這回事兒,這個老人家比年輕人的早睡早起的意識可好多了。但這個散步過程,早上呼吸新鮮空氣、伸展肢體動作,對于孩子來說,确實是很好的生活習慣養成

  當太陽光比較烈的時候,我也見過很多老人家會帶自家的孩子在陽台上,借助着一些遮陽地理位置的幫助,來「曬曬太陽」,這也是很好的方式哦,記得可以讓孩子多眺望。因為帶孩子散散步,不等于帶孩子去太陽底下暴曬

  遊戲目的:增強孩子的體質;幫助孩子體驗良好的情緒;培養視覺發展。

  适合年齡:0-12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躺在小推車裡,和他一起出門去戶外散步。一邊散步,一邊給孩子介紹今天的行程,介紹周圍的風景。當孩子不想躺着時,将他抱出小推車,引導他觀察一下花朵或者蝴蝶。 小提示:

  正如我在今天文章開頭描述的,很多老人帶孩子到戶外曬太陽,都是孩子看孩子的,老人聊老人的。老人和孩子的互動很少,尤其是1歲以下的孩子。其實,多跟孩子說話,對于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

  這裡說的多說話,不是要求老人家一定要強制性地、和孩子漫天說豐富的、複雜的、浩瀚的故事,這個是很多讓老人家膽怯的任務。簡單地重複練習,一點點增加認知關鍵點,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會更好,也會更符合孩子的發育特征。

  比如「今天天氣真好啊,我們一起出去曬太陽吧。」、「太陽照在身上是不是暖暖的啊?」、「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啊,你高興嗎?」、「這朵花真漂亮啊,你喜歡嗎?」這些都是很好的示範,随着孩子的月齡長大,我們可以每次疊加一個信息,将「天氣真好」,逐漸疊加為「天氣真好,雲很白,風很舒服」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延伸變化。

  04會說話的玩具 孩子不會說話,但是他能從聽到的語言中得到相關的信息。随着外部話語信息的越加豐富,他的表達方式和内容也會相應增加,語言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是我們常說的「接受性語言技巧」和「表達性語言技巧」

  我婆婆喜歡說話唱歌,在孩子小的時候,她經常跟孩子聊天,雖然孩子什麼都不懂,但每回聽到奶奶跟他們說話,他們也會咿咿呀呀,這是孩子對信任人家的回應和溝通反饋。

  下面介紹的這個遊戲,就是我家玩得比較多的動物模仿秀——會說話的玩具。我當時,結合婆婆的愛好和習慣,做了一些遊戲包的改良,讓老人家和孩子的聊天,每次的話題都可以比較聚焦。

  遊戲目的:發展表達性語言技能;傾聽和發聲練習;練習溝通技巧

  适合年齡:3-9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地上。依次取出不同的動物玩具,用不同聲調模仿動物作自我介紹。在介紹一種動物之後,讓孩子抓一抓這個動物。 小提示:

  孩子雖然聽不懂大人說的什麼,但是他會根據成人說話的頻率而得到不同的信息,當成人語速較快時,他往往會跟着做一些快速的動作;而當成人語速較慢時,他也會跟着慢下來。所以,平時,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也要注意語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得到放松與休息,說話的語速也要慢一些。

  再回到我們這個遊戲中,由于這個遊戲需要模仿各種聲調,如果老人一個人做不來,也可以作為一個全家的遊戲,例如由奶奶做開場,爸爸扮演老虎,媽媽扮演小白兔,孩子一定會很開心:

  奶奶:「寶貝,我今天要給你介紹幾個動物朋友。」

  爸爸:「你好,我是大老虎,我可是森林之王哦。」(聲音兇兇的、粗粗的。)

  媽媽:「你好,我是小白兔,我最乖巧哦,小朋友們都喜歡我。」(聲音溫柔的,細細的。)

  不用我多描述,這個場景我想你隔着屏幕都能感覺到有趣的對吧。大家也可以結合手指遊戲來完成。

  05喊名字遊戲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4)

  喊名字遊戲,很多老人都喜歡跟自家孩子玩,我家長輩們也是。剛開始,我也習以為常,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再深究一下,就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戲,并且是非常有意義的裡程碑遊戲。

  3個月的孩子聽力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而且由于頸部肌肉的發展,孩子已經能轉動頭部來關注某個物體了。喊名字遊戲除了能讓彼此持續發展信任關系之外,更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步。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嬰兒并不認為自己和我們是分離的個體,在第一年或者第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正努力發展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從認識自己的身體、探索自己的環境、到觀察自己的家人。促進這個發展的一個方式,就是我們時常以孩子的名字來稱呼他,這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發展的重要一步。

  遊戲目的:發展自我認同感;培養家庭關系的信賴度

  适合年齡:3-12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平躺在床上。在孩子四周的不同方位叫孩子的名字。當孩子轉過頭來看你時,對孩子報以微笑,鼓勵他的這一行為。 小提示:

  雖然三個月的孩子不能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但是對于聲音的敏感性還是高的,所以他們做的隻是回應家長的聲音。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會将自己的名字和聲音聯系起來,家長不妨用孩子的名字代替「寶寶」、「寶貝」的稱呼。在玩喊名字遊戲時,還要記得時不時誇一下孩子,例如:「你又找到我了,真棒!」「哇,你知道了自己叫Joshua是不是!」

  随着孩子的月齡增加,我們可以增加更多的描述内容,來幫助孩子搭建自己的自我意識,比如遞給孩子玩具并且描述它,「Joshua,我有一個大象玩具給你玩」,比如描述孩子的行動,「Joshua,你正握着大象,你正在用你的手碰大象的鼻子」。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芽期,其實奧秘也是在于我們如何去啟發孩子感知自己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個狀态。喊名字遊戲,其實背後不僅僅隻是為了逗孩子笑一笑。

  06趴着玩時光 讓孩子可以趴着自己好好玩,讓孩子俯卧擡頭,是孩子很重要的啟蒙遊戲。平時老人在家帶孩子,就可以鼓勵老人和孩子多玩這個遊戲,也可以讓老人解放一下雙手,少點抱孩子,減輕一下身體的負擔。一舉兩得。

  對于小小的嬰兒來說,隻是趴着這個動作就需要他完成包括從脖子、肩膀、胳膊到背部的肌肉訓練,這相當于一個小嬰兒完成了自我提升的馬拉松。要知道孩子最終能學會坐、爬、走和跑,每一個環節都是因為身體肌肉的牽動才能實現。

  所以讓孩子多趴的遊戲,還可以給孩子創造從小鍛煉的機會,孩子才有積攢足夠的力量,才能夠讓自己的身體也移動起來。最終這個能力的高低就成了真正影響孩子坐、滾、推和爬的關鍵。

  對于一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趴着玩的時間進度應該是這樣子的:

  - 0到1個月的嬰兒,肚皮時間應該維持在3-5分鐘一次,每天進行2-3次。

  - 1到4個月的嬰兒,一天總共趴着的時間可以維持在20分鐘左右。如果寶寶的狀态很好,我們可以鼓勵寶寶每天趴着的時間達到一小時。

  - 超過4個月之後,孩子喜歡趴多久,就鼓勵孩子趴多久,因為慢慢地,孩子會在趴的狀态裡學會翻滾、爬和坐,可以靈活地調整自己的運動姿态。

  遊戲目的:提高孩子頸部肌肉的力量;提升孩子的大運動發展能力

  适合年齡:0-12個月

  實操要點:

  将孩子放在地上或床上。幫助孩子由仰卧的姿勢調整為俯卧的姿勢。蹲下,在孩子視線前方說話,引導孩子擡頭看你。随着活動的展開,以後可以逐漸增加孩子擡頭的時間。 小提示:

  剛開始,孩子擡頭維持的時間很短,很可能就隻有幾秒,以後可以逐漸增加他擡頭的時間。我家兩個孩子在「趴着玩時光」遊戲中,孩子對趴的接受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下面這三個法寶:

  ▶ 有趣的玩具。我會挑選一些有趣的玩具擺放在孩子的視線面前,比如鏡子、手偶或者鈴铛,讓孩子可以凝視前方,并且有動力擡起頭來去看清楚到底是什麼物品。

  ▶ 舒服的遊戲墊。事實證明選擇一個舒服柔軟的接觸面,絕對可以提高孩子趴的信心,比如運動球、毯子,以及哺乳枕這類的U型枕頭也非常合适作為孩子胸部的支撐。

  ▶ 和孩子一起趴着。我們可不能隻是讓孩子在那裡趴,然後就去忙别的。一是不安全,我們要防範孩子的窒息風險,二是正向的鼓勵很重要,很多時候讓孩子有信心堅持下去的動力,都是我們在旁邊的鼓勵。所以當我家孩子趴着的時候,我們也會和孩子一起面對面趴着,讓他可以看見我們的表情,這種不同視角的變化對孩子來說特别有趣,孩子咯咯笑了起來,也相應地提高了孩子趴着玩的有趣度。

  07動動手動動腳 音樂總是離不開節奏,節奏是姿勢的一部分。跟音樂和節奏相關的肢體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3個月大的孩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音樂的敏感性,表現出最原始的節奏意識。讓老人帶着孩子一起和節奏律動,孩子開心,老人在音樂中身心也能得到舒展。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敏感性

  适合年齡:3-12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躺在床上或地上。播放音樂,輕輕握住孩子的兩隻手腕,随音樂的節奏擺動。抓住孩子的腳踝,随音樂節奏擺動。将孩子雙手或雙腳合在一起,随音樂節奏擺動。 小提示:

  這裡的樂曲選擇不是重點,體驗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比如我家娃爹喜歡放 Jon Crosse 的爵士樂音樂 CD 給孩子,其實也是合适的。如果老人喜歡唱歌,也可以自己哼唱樂曲,這樣更容易控制節奏和速度,如果體力不錯,還可以抱着孩子随着音樂的節奏踏步、搖擺、晃動,甚至起舞呢。

  我們一定要留意和孩子玩遊戲的信号交流狀态,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我家喜歡爵士樂,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配合一種溫柔、撫慰的聲音和孩子讨論音樂,是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放松的技巧

  如果是動态感很足的音樂,那麼在做動作的時候,大家的表情也要足夠豐富哦,我之前見過戶外老人家和孫子玩過這個遊戲,放的是老人家很喜歡的小蘋果,但是老人家的表情一點都不開心,沉重着無意識地動動腳和動動手,這個是我們常說的「信号阻滞」

  很多時候為什麼明明在陪孩子玩,孩子卻可以很生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訊号沒有反應,忽略了孩子的環境信号。

  08藏貓貓 有哪些适合老人玩的小遊戲(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5)

  沒有孩子不喜歡藏貓貓,直到現在我家哥哥弟弟都非常喜歡,每回玩藏貓貓,他們的笑聲都能響徹整棟樓。回想一下,從小時候簡單的藏一藏躲躲看,到現在發展為複雜的高階藏貓貓遊戲,我也算是妥妥地和孩子好好玩轉了藏貓貓的無限關卡哈。

  回到小月齡的藏貓貓遊戲,大多數孩子在4個月末的時候開始着迷于藏貓貓遊戲,出現和消失的變化會令他們驚奇不已(當然,有時候也會大哭)。這是因為這個月齡的孩子還未建立「物體恒存」的原則

  掌握物體恒存的原則,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非常重要,這同樣也是孩子發展因果關系、培養解決問題技巧的基礎。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明白,物體即使不在實現範圍内了,但是它仍然存在的概念。

  藏貓貓遊戲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藏人和藏物,功能有點微妙區别。藏人遊戲可以增進家庭關系的信賴度,臨近1歲和1歲後引入的藏人遊戲還可以幫助孩子渡過人生必須要經曆的分離焦慮,而藏物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在這個階段,同樣伴随着孩子通過線索和提示,來學習搜尋并且找出物品的過程。

  遊戲目的:初步培養孩子的物體恒存概念;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發展解決問題的技巧

  适合年齡:4-12個月

  實操要點:

  讓孩子平躺在床上,給孩子一個有趣的嬰兒玩具,比如小的填充物。用小毛巾蓋住玩具的頭部,1-2秒再掀起小毛巾。讓孩子平躺在床上,我們和孩子面對面。遮住自己的臉,然後1-2秒後放開,遮住,放開。可以引導孩子也模仿并且主動玩這個遊戲。藏物和藏人遊戲可以交叉一起玩哦。 小提示:

  剛剛說了,藏貓貓(藏物)遊戲同樣也可以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那我們可以怎麼樣引導呢?

  一是,在與孩子對話時,盡量使用令孩子感到好奇的語氣和語調。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好的提問方式會讓遊戲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給孩子一個有趣的嬰兒玩具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先結合遊戲「會說話的玩具」,跟孩子來一場有趣的開場白呢?這些都會增進孩子的參與力度,并且會讓孩子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是啟發要素。

  二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尋找線索。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的過程中,要記得對于年幼孩子來說,拆解步驟勝過于長篇大論。每次說完一個簡短的指令,停下來,觀察孩子的表情,然後等待孩子的反應,慢條斯理是很好的心法。比如問問孩子,「小狗去哪裡呢?」,如果發現孩子并沒有去尋找玩具,或者不知道如何回應你,當然也可以提供暗示或建議鼓勵,「 Joshua,我們一起來找玩具」,「你可以嘗試把毛巾掀起來」

  藏貓貓(藏人)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家庭信賴感,并且在關鍵時候可以幫助孩子過渡分離焦慮,因為已經跨階段到1歲後了,我下次再仔細說。

  09動感瓶子 孩子4個月末時,已經可以嘗試着兩手分别轉一個玩具,再往後一些,他還可以準确地抓住正在運動的物體。瓶子是一個很好的玩具,不僅易得,而且方便孩子抓握。讓孩子抓握滾落的瓶子,能練習孩子的抓握反射,能培養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

  遊戲目的:練習抓握反射;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适合年齡:4-8個月

  實操要點:

  扶着孩子讓他靠着我們坐穩。在孩子面前,将枕頭一端擡高,成為一個斜坡,把空塑料瓶子放在枕頭最高處。放手讓塑料瓶沿着枕頭斜坡自然滾落。引導孩子伸手去抓滾落下來的瓶子。 小提示:

  選擇塑料瓶子,是因為它裡面可以裝東西,制造高度差滾落的過程可以有遊戲的驚喜感,促進孩子不同知覺的協調,比如讓眼睛和耳朵(視覺和聽覺)作用在一起。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圓球來代替塑料瓶,或者用不同大小的瓶子來調節遊戲的難度。老人可以在瓶子向下滾落時發出一些可愛的聲音如「咕噜噜」、「啪嗒」等,來增強遊戲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老人家準備一些裝滿各種東西的瓶子,讓孩子來聽聽聲音,比如在引入瓶子之前,可以讓孩子伸出手先接觸瓶子,搖動瓶子讓孩子聽聽裡面的聲音,和孩子說「Joshua,你在玩瓶子,讓我們聽聽它發出來的聲音」,都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口語示範。當然,為了方便老人家收拾,可以選擇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玩耍這個遊戲,也不要太高或太低的高度,沙發是很合适的地方,免得讓老人家總是彎腰撿東西。

  十個祖孫遊戲(藏貓貓遊戲算兩個小遊戲)就梳理到這裡啦,大家喜歡這樣子的介紹方式嗎?

  祖孫遊戲,是非常需要考慮老人的體力和精力特點的。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也讓老人在與孩子的遊戲中享受天倫之樂,其實并不矛盾。我們提供好的創意和提點精華,其實是很好的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感情是需要培養的,我們本身是因為婚姻才凝聚在一個家庭裡,這是緣分,這同樣也需要心思。一直覺得,四代同堂一起參與帶孩子,不一定就是「科學育兒」和「傳統養娃」的兩大對抗陣營,我們需要互相體諒,用不同的視角重新學習,彼此其實也可以其樂融融,而各種的心思離不開遊戲。遊戲,往往是治愈家庭關系最好的橋梁。

  如果你家老人平時帶娃有高招,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期待你的分享啊!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衆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于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遊戲资讯推荐

热门遊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