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窯堡,我不知道這種鄉村休閑活動的正式名字叫做什麼,在廣東的鄉間,這是農村孩子經常上山下田玩的一種戶外活動,我們也叫它“焗窯”或者“燒土窯”。無論哪個名字,表達的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都是那麼的形象直接。
所謂燒土窯,其實就是用火燒已經造好的土窯堡,将普通的土塊燒到變成黑色、發熱;然後,将這個土窯敲破、打爛,将食物一層一層放到裡面,通過泥塊的熱氣将食物焗熟,所以也叫打窯堡、焗窯。
孩子放暑假,帶孩子回鄉下玩,見見他的爺爺奶奶。閑來沒事做,就想起了土窯雞,這個是我們小時候的暑假趣事,這樣的雞肉吃起來香噴噴的。窯土雞與窯紅薯,就象美女和高跟鞋,永遠是絕配。做窯雞,肯定要用鄉下傳統喂養的本地土雞啦,腳細細的,在村裡到處跑的那種。菜市場的飼料貨,就算食神翻生,也弄不出好味道來。暑假鄉村土窯雞,皮脆肉嫩,汁多爽滑,一個人可以吃掉一整個雞!
有了正宗的土雞,做窯雞,配料其實很簡單,拔幾根土生土長的香菜或香蔥、挖塊姜,一點鹽就行了。有些喜歡原汁原味的吃貨,連配料都不放,隻用一點鹽調味。他們說,土雞的原味就是最好的調味品。土雞宰殺幹淨,用鹽将雞身内外擦一遍,香菜和姜,放進雞肚内。
新采下的芭蕉葉洗幹淨,準備包雞用,一定要用新鮮葉子。如果有新鮮的荷葉更好,沒有芭蕉葉或荷葉,也可以用新鮮竹葉代替,目的都是為增加窯土雞的清香味。
先把雞用香蕉葉包好,這樣能鎖住一股清香味,當然荷葉也可以。
捆的越緊越好。
香蕉葉包好之後再用錫紙包上,這樣在高溫下不會直接香蕉葉燒焦,要包嚴實一點,不然,泥巴跑到雞裡面,就沒得吃了。
經典的客家‘大窯’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等着燒窯啦。紅薯窯燒透後,跟紅薯一起入窯就OK啦。紅薯和土雞都埋在裡面啦。土雞與泥土的親密接觸,成就了這道粗野的美味。
開窯咯。刨去窯泥,紅薯和土雞的焦香撲鼻而來。
雞汁都滲出來了。迫不及待開封,顧不上燙手了,呵。窯得還不錯吧。看見那個清香加雞香,令人食指大動,猛吞口水。
動手吧,等不及啦!自然的美味。當然要用最原始的吃法才過瘾。這一口的新鮮和回味,把兒時的美味記憶都喚回來啦。大家直接從盤裡捧起一隻雞翅大口大口地啃,非常有滋味。窯雞味道很棒,皮脆肉嫩,汁多爽滑,一個人可以吃掉一整個雞!小夥伴們,你暑假吃過土窯雞嗎?小時候你有經曆過土窯雞這個暑假趣事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