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專家。現任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智能決策與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過程優化與智能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楊善林長期從事智能決策理論與技術、信息系統理論與技術、發展戰略規劃與系統管理理論等基礎理論研究,開發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企業管理和社會管理中的相關應用研究工作。
攻關遠程醫療系統,為一線抗疫提供保障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楊善林迎難而上,用行動踐行了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赤熱情懷。楊善林說,“治療新型傳染病,醫務工作者可能需要遠程會診技術。”于是,大年三十楊善林率領團隊開始攻關針對傳染病的遠程會診系統的研發。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情況,楊善林說,我們不了解醫護的具體需求,新型傳染病還缺乏成熟的具體解決方案。大年初四,楊善林帶領團隊前往醫院與一線醫護人員面對面溝通。最終,經過反複研究,大年初八,楊善林帶領團隊研發出基于雲的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并在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得到成功應用。随後,這套系統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數十家醫療機構得到大規模應用,提高了救治效率,且大大降低醫護人員的交叉感染風險。
其實,早在2016年,楊善林團隊研發的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系統就已經得到了成功應用。2019年,基于這一系統,我國進行了第一例基于5G網絡的遠程協作手術指導。楊善林設想編織出一張“醫聯網”。将醫療機構、社區或家庭、與醫療健康相關的信息資源整合統一,從就診記錄到檢查結果,乃至人體可穿戴設備上傳的各項數據都可納入其中,将優質醫療資源通過“醫聯網”共享至更多地方。楊善林表示,未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入,還将實現“有病治病,無病預防”的全新醫療模式。
實現“人、機、料、法、環”的全面互聯
工業互聯網通過工業信息标準和互聯網,把多層次制造資源和創新資源相互連接起來,形成機機互聯、人機互聯,且無縫對接的制造産業體系。楊善林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不僅需要單項技術的突破,更需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架構與技術标準體系。
說到工業互聯網,首先要說互聯網。楊善林認為,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發展、誕生、統一開放的網絡三個階段,同時,他表示,工業互聯網也會經曆這三個階段,而且工業互聯網拓展了智能制造的深度和廣度,為智能制造環境下的技術創新、制造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楊善林認為,面向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工業互聯網打通了企業邊界,實現了協同研發、制造、用戶參與設計,使企業本身的技術創新體系發生了變革;面向工業互聯網制造模式創新,工業互聯網使制造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從以企業為中心的大規模制造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定制模式轉變;面向工業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工業互聯網構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體系。
楊善林指出,工業互聯網是全新的網絡,而不是互聯網應用。從互聯網在工業中應用角度來看,工業互聯網還存在幾個問題:一是下不去,IT和OT融合深度不足;二是(落地)上不來;三是難以實現商業閉環。他還表示,将來要基于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孿生、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實現“人、機、料、法、環”的全面互聯。
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最大的追求。”這是身為大學教授楊善林經常說的一句話。多年來,楊善林帶領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醫療健康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他帶領團隊研發的“金屬液綜合性能在線智能檢測系統”,解決了鑄造企業廢品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開發的轎車整車開發工程管理系統,填補了轎車整車開發技術的空白;研發的“人機協同的智能移動微創腔鏡系統”已裝備遼甯艦等海軍大型艦艇,是我國唯一應用于艦艇衛勤保障的微創裝備,同時也運用到新一代智能拓展醫療救援方艙。(王慧蘭)
楊善林院士和學生在一起
相關鍊接:
楊善林院士簡介
楊善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專家。現任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智能決策與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過程優化與智能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楊善林長期從事智能決策理論與技術、信息系統理論與技術、發展戰略規劃與系統管理理論等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在複雜産品開發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企業管理和社會管理中的相關應用研究工作。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國創新争先獎狀、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全國五一勞動獎、複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5部,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