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想必大家都聽說嬰兒做睡眠訓練,趴睡窒息的事了吧?
說實話,看完之後真的不能忍,孩子都哭成那樣了,一門之隔,進去看一眼不行嗎?
還把視頻發群裡@這個,@那個,有那空孩子早得救了!
更可氣的是還有幾個拖後腿的媽媽,
“這問題又不大,為啥慌張。”
“入睡困難,接覺才是大問題,你這些都沒有,你為啥每天慌張。”
呵呵,感情各位都是見識過大風大浪的人,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早已經心如止水了。
于是這個媽媽放心大膽地聽孩子在那大哭。
後來孩子不哭了。
衆人拍手叫好,“她解鎖了。”
于是她對衆人感激涕零,“太謝謝你們了,我全身都是汗。”
衆人又說,“這下更不必慌張了。”
簡直聽不下去了,這整個一邪教傳教現場教學啊。
而最後媽媽給孩子喂奶時,才發現孩子已經窒息而亡了。
沒有什麼比眼睜睜地看着孩子死去更讓人憤怒和心疼的了。
孩子所有的表現都是信号,需要父母沿着信号去找到背後的問題。
然而媽媽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選擇了忽視,那麼明顯的求救信号,看不到嗎?聽不到嗎?這樣的悲劇太讓人心痛!
生而為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忽視。
01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看不見。
我們群裡有一個媽媽,月子期間得了乳腺炎,沒辦法給孩子母乳,就給孩子喂奶粉。剛開始掌握不好孩子的量,孩子經常吃不飽。一個月下來孩子體重長了不到1斤,她很自責也很焦慮。
等她乳腺炎好了後,她對孩子的體重非常敏感。每兩天就要測一次,數值精确到小數點後兩位。她的目标是,要确保體重每兩天或者三天增加1兩。于是她每天逼兒子吃好多,哪怕孩子已經吃飽了,她也要逼他再多吃幾口。
看她在群裡發的密密麻麻的喂奶量和時間表,我真想問她,當孩子不想吃,你硬逼他吃時,不覺得自己很殘忍嗎?
你滿腦子都是這些“正确”的數據,怎麼看見真實的孩子呢?
心理咨詢師李雪說:當一個生命帶着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見——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通過一堆「正确」的數據來評價和矯正自己。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媽對兩個兒子是捧在手心裡,對蘇明玉是一路忽視到底,毫不在意。
大兒子要出國,沒錢怎麼辦?砸鍋賣鐵啊!二兒子要結婚,沒錢怎麼辦?賣房子啊!于是蘇明玉的房子就被賣掉了。至于她同意不同意,她媽才不管呢。
她哥出去玩要2000塊,她媽眼睛不眨一下就給了,她報沖刺班隻需要1000,她媽卻嫌貴拒絕了。在她媽看來,女孩子考啥清華,浪費錢,考個師範就夠了。
無論蘇明玉如何争取,她媽媽都對她的要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們老說要尊重孩子,要有同理心,但如果你都對孩子的表達視而不見,談何理解,談何尊重?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内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紮,卻沒人看得到。
02 是什麼阻礙我們看到孩子? 我們習慣性地忽視,看不見孩子内心的需求,是因為我們對孩子,有太多自以為是的評判。
小時候,孩子說,媽媽我吃飽了。你說,就吃那麼點,飽什麼飽,再吃點。
孩子說,媽媽我不冷。你說,不冷個屁,外面溫度那麼低,感冒了怎麼辦。
看到沒,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長大後,孩子說,媽我不想學這個專業。你說,就學這個,将來好找工作。
孩子說,媽我不喜歡這個男的。你說,嫁給他是你最好的選擇。
看到沒,有一種好叫做都是為了你好。
至于你喜歡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不重要!因為沒人看見,或者看見了也沒人在乎!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講到,在與兒童相處過程中,成年人千萬不要變得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如果他們隻是從自己的視角來看待與兒童心靈有關的一切,其結果就是不斷增加對兒童的誤解。
每次帶我閨女打疫苗,看到别的孩子哇哇大哭,媽媽在一邊說,不疼不疼時,我特想上前問問她,要不紮你一針看看疼不疼?
除了自以為是的評價,有些家長還總愛替孩子做決定。
電視劇《小歡喜》裡,英子的媽媽一直不同意英子考南大,想讓她考清華,不論英子怎麼反抗,她媽媽就是不答應,不同意,不允許。最後逼得英子想跳海自殺,而當她終于喊出,我就是想要擺脫你時,媽媽的回答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這回答太讓人窒息了,孩子得跳幾次海才能讓媽媽醒悟啊!
在廣州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許多來訪者對咨詢師說:“請不要評價我,甚至連建議都不要提。我隻渴望你聽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感受到溫暖在内心産生。于是,我慢慢有力量面對外部世界。”
03如何看到孩子? 既然不要評價,我們該如何看到孩子呢?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
1.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意孩子的感受
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作為父母,想要看到孩子,首先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吃飽喝足就夠了。小嬰兒都有自己的情緒,更何況大一點的孩子呢?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霍思燕忽視了嗯哼,小家夥情緒爆發,藏到儲物間裡說要離家出走。霍思燕沒有認為嗯哼小兒科對他置之不理,而是很在意他的感受,并且去和他溝通,告訴他原因。嗯哼從儲物間出來後,霍思燕還給杜江打電話,讓杜江安慰嗯哼,告訴他媽媽愛他。
所以,看見孩子的第一步是,你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為,給予正向的反饋和回應。
2.放下自戀,參與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
當你發愁孩子沉迷于手機電視該怎麼管時,你有沒有想過這其實不是管不管的問題,而是你的思維方式的問題:你隻想解決這個問題,搞定這件事,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
你總是在頭腦層面思考怎麼讓他停止,卻從沒參與過他正在做的事。
你知道他看的電視劇、玩的遊戲是什麼嗎?
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看好玩嗎?你知道他看完玩完後的體驗是什麼嗎?
沒有參與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溝通,都是對他的忽視。
你得靜下來,蹲下去,走進他的世界,對他的世界産生好奇,參與他做的事情,和他讨論内心,建立聯系。
對于孩子來說,世間有一種美麗,叫做有人願意懂我,知道我的困難,願意支持着我,所以我什麼都不怕。
3.分清事實和評價,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有些家長特别喜歡給孩子貼标簽,尤其紮堆聊天時,脫口而出就是,“我們家孩子就是膽小,上課都不敢舉手。”或者:“我們家孩子就是磨蹭,每天寫作業寫到半夜。”
孩子的行為是事實,貼上标簽就是對行為的評價了。《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别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一旦孩子認可了你的評價,這個負面“标簽”就有可能變為現實。
事實上,我們隻需要看到孩子的行為,就事論事。貼上标簽就等于束縛了孩子,孩子自身的能量就會被壓制,難以發揮出來。
心理學家丹尼爾·J·西格爾(Daniel J. Siegel)和社會工作者蒂娜·佩恩·布賴森(Tina Payne Bryson)說,讓孩子成功的一種方法是:每天花一些時間去真正地了解他們的真實身份,而不是想要他們成為誰。
看見即療愈,生命渴望被看到,被接納。隻有如此,才有愛與信任的流動。
最好的養育,不是我說我愛你,而是我看見你,我理解你,我信任你,我接納你,我們有能力在情感上共鳴。
這份深刻的情感,将滋養出孩子無限的能量。因為愛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