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确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産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曆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立春:鬥柄指向法:鬥指艮;太陽黃經度數法:太陽黃經度數為315度。公曆2月3-5日交節。立春是幹支曆寅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立春
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節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雨水:鬥指寅;太陽黃經度數為330°。公曆2月18-20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個節氣。雨水和谷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标示着降雨開始,适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中國北方地區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地區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鬥指甲;太陽黃經為345°。公曆3月05-07日交節。驚蟄是幹支曆卯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驚蟄
驚蟄,是春季第3個節氣,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驚蟄”标志着仲春卯月的開始。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春分:鬥指卯;太陽黃經為0°。公曆3月20-22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春分
春分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春分正當春季(立春至立夏)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鬥柄指向法:鬥指乙;圭表測影法:冬至後105天;黃經度數法:太陽黃經為15°。公曆4月04-06日交節。清明是幹支曆辰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清明
清明,是氣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中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公曆4月19-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鬥指巽;太陽黃經度數為45°。公曆5月05-07日交節。立夏是幹支曆巳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标志着逐漸升溫、炎暑将臨,雷雨增多,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鬥指巳;太陽黃經為60°。公曆5月20-22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小滿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節氣意味着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征:“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隻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
芒種:鬥指丙;太陽黃經為75°。公曆6月05-07日交節。芒種是幹支曆午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芒種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類作物耕播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夏至:鬥指午;太陽黃經為90°。公曆6月21-22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小暑: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05°。公曆7月06-08日交節。小暑是幹支曆未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小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盛夏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天氣變化無常。中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中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成長。
大暑:鬥指未;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頻繁、台風。
立秋:鬥指坤;太陽黃經為135°。公曆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幹支曆申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立秋
立秋,表示自此進入了秋季。它是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處暑:鬥指申;太陽黃經為150°。公曆8月22-24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 處暑意味着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
白露:鬥指庚;太陽黃經為165°。公曆9月07-09日中秋節。白露是幹支曆酉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太陽一落山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拉大。時至白露,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初秋殘留的暑氣逐漸消散,晝夜熱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分:鬥指酉;太陽黃經為180°。公曆9月22-24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秋分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内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時至秋分,暑熱已消,天氣轉涼,暑涼相分。
寒露: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95°。公曆10月08-09日交節。寒露是幹支曆戌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寒露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并且秋燥明顯。古人将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表征。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
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霜降
霜降節氣反映的是氣溫驟降、晝夜溫差變化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征。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時節。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鬥指乾;太陽黃經為225°。公曆11月7-8日交節。立冬是幹支曆亥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立冬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漸漸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立冬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
小雪:鬥指亥;太陽黃經為240°。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個節氣,氣候要素包括光照、氣溫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雪”是水汽遇冷的産物,代表寒冷與降水,這時節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時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鬥指壬;太陽黃經為255°。公曆12月6-8日交節。大雪是幹支曆子月的起始。
大雪節氣是幹支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氣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氣溫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即氣溫與降水量。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冬至
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緻,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将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将會逐日增長。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小寒: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是幹支曆醜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小寒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于散失的狀态,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于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
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公曆1月20-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緻的意思。根據中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是在大寒節氣最冷。大寒以後,立春接着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