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評出了十位開國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赓、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和許光達。
這個名單是1955年9月27日公布的,其實在8個月之前,也就是1955年1月,彭德懷與羅榮桓曾經向中央提出了兩種大将評銜方案,一種是15位大将,一種是22位大将。
在15位大将的方案中,除了上面那最終的10位,還有張宗遜、周純全、王震、蕭克、宋任窮,請注意,其中張宗遜排在第10位,比許光達還要靠前。
按理說,即使是隻評10位大将,張宗遜也應該入選,因為他本來就排在第10位,為什麼最後卻隻授予了上将軍銜呢?
在最終的10位大将裡面,有幾個人是無法被取代的,比如粟裕和陳赓戰功極為出衆,徐海東和張雲逸資格老、貢獻大,也不是常人能比的,譚政和羅瑞卿兩人,是毛主席在紅軍創建早期的嫡系愛将,王樹聲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黃克誠和蕭勁光的綜合履曆突出,沒有什麼短闆。
跟這9個人相比,張宗遜都略有不及,因此,在那份名單上,他排在第10位。
問題就在于,原本排在第12位的許光達,為什麼取代了張宗遜的位置,成為第10位開國大将呢?
如果比資曆、軍事貢獻、軍中地位或職務,許光達都無法超越張宗遜,尤其是在解放戰争時期,張宗遜是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地位僅次于彭老總,而許光達隻是一野的第二兵團司令,是張宗遜的部下。
如果再來看看整個軍政生涯的履曆,兩人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張宗遜是黃埔五期生,還跟随毛主席參加了秋收起義,紅軍時當過第12軍軍長,紅軍的軍級幹部評大将完全是夠格的。抗戰時,張宗遜是八路軍358旅旅長,這又是一項大将級别的資曆(陳赓大将是386旅長)。
在1952年,張宗遜就已經是副總參謀長了,任職時間非常早。當時,徐向前是總參謀長,排在張宗遜前面的是代總長聶帥,副總長粟裕、黃克誠,這些人最低也是大将軍銜,可見張宗遜當時的能力和地位。
所以,正常情況下,不管評什麼軍銜,張宗遜都不應該在許光達之後。
1955年授銜時,許光達本人也是誠惶誠恐,主動向中央寫了《降銜申請書》,但沒有被通過。
有人說張宗遜早期職務高,但解放戰争初期指揮陝甘甯野戰集團軍,對傅作義部隊作戰不力,導緻損兵折将,影響了他在軍中的聲譽。
這段經曆不假,但并不至于影響到張宗遜的軍銜。真正促使許光達獲得大将軍銜的原因,是他在紅軍時期的特殊地位。許光達是鄂西根據地的代表,而這個根據地比較著名的将領,多數都已經犧牲了,隻剩下許光達這一棵“獨苗”。
在開國大将的評選中,需要平衡紅軍時的主要山頭,比如賀老總的紅二軍團不能沒有代表人物,許光達在這方面的優勢太大,所以在隻評10位大将的情況下,原先位置靠後的許光達,反而比張宗遜更适合入圍。
張宗遜是紅一方面軍出身,名将實在太多,在評銜這件事來說,他沒有許光達那樣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就隻能落到上将裡面了。
當然,張宗遜是高風亮節的老革命家,出生入死幾十年,對這些榮譽早已看淡,對軍銜的高低也從來沒有表示過異議。
新聞來源:曆史客棧202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