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大地千裡,不免自問源頭。一個問題曾跑到我腦袋裡來,我的語文知識——從識字,認句,到知道許多古往今來的一些好詩句、好文章,是從哪裡來的?追根究源去想,終于明白,最初還是從語文課來的,從語文課堂、語文老師那裡得來的。盡管後來漸漸長大,讀書愈來愈多,根基卻來自語文課。如果幼時沒上過語文課,從哪能得來這些系統的必不可少的語文知識,還有那麼多文字的精華與文學的經典?直到現在還記得全班同學捧着書本、随着老師齊聲誦讀駱賓王《詠鵝》的情景;還有《疑人偷斧》《孔融讓梨》《賣火柴的小女孩》《黃鶴樓》與《小石潭記》等等,有的至今還能背誦。盡管這些幾十年前學習的文章大多不在今天的課本裡了,但是所學的語文知識,以及許多精深的思想和優美的情操,卻深深留在我們幼時純潔的心靈裡。在我們遠遠沒有進入社會之前,就有了這樣“心靈的标準”。語文課真是太重要了。
為此,我為自己的一些文章和小說被選入教材感到光榮,也有些擔心。擔心寫得不夠充分、完美和精準。我當時寫這些文章時沒想到會被選入課本,但是一旦成為教材性質就不同了。課文往往還有育人的意義和範文的性質。在我人生的記憶裡,語文老師都是極其嚴格的,一句一字也不會輕易放過。我的許多文字和語言的毛病是中小學的老師給校正的。如果我這些文章中還有什麼欠缺與不足,就請老師們授課時修正與補充吧。
于是此刻,我忽然對自己的寫作生出一種更嚴更高的标準——這也是
語文課對我的要求吧。
馮骥才
2017.8.28
以上文字摘自《馮骥才語文課》自序
作者簡介|馮骥才,浙江甯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現任國務院參事、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馮骥才語文課》熱賣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