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

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0:41

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 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 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聊齋志異中長治女子的真假)1

聊齋志異變異的女屍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 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 篇)。

《聊齋志異》中除了《長治女子》外,(卷六)中還有一篇關于今潞城的故事《潞令》,(卷九)中有一篇關于陵川的故事《孫必振》。

《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長治女子》

潞安府長治縣(今上黨區)的陳歡樂家有個少女,生得眉清目秀,美麗動人。一天,一個上門乞讨的道士看到陳家女兒,頓起歹心,就用巫術把她幽禁到山崖上,将其殺害,并把她的魂魄附着在一個小木頭人身上,聽從道士的擺布。陳家丢了女兒,四處尋找,最終在山崖上發現了女兒的屍體,于是告到了縣衙。縣官拘來山崖附近的村民,逐一排查,嚴加審訊。道士聽說後,便命陳家女兒的魂魄到縣衙偷聽案情,并告誡她如果看到縣官動印,一定要及時躲避。陳家女兒的魂魄潛伏在縣衙大堂的麻紙天棚上,聽縣官審理自己的案情,不免分心走意。縣官動印時,她沒來得及躲避,一下子就從天棚上掉了下來。縣官據此再審,才明白陳家女兒是被道士所害,于是赦免了衆村民,并很快将道士抓捕歸案。縣官要陳家女兒回家,她卻說縣衙就是自己的家,說完瞬間不見了。當晚,縣官夫人生下女嬰,乖巧可愛,模樣頗似陳家女兒。

這是《聊齋志異》(卷五)中的一篇《長治女子》的故事。《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1640 年—1715 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蒲松齡為時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縣、府、道進學的考試中連奪三個第一,但鄉試卻屢次不中,72 歲時才補為貢生。《聊齋志異》是蒲松齡40 歲左右完成的代表作,此後不斷有增補與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書中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批判。

主人公源于現實取材途徑多樣

除了《長治女子》外,《聊齋志異》(卷六)中還有一篇關于今潞城的故事《潞令》,(卷九)中有一篇關于陵川的故事《孫必振》。《潞令》講述的是一個叫宋國英的潞城縣令,貪暴不仁,魚肉百姓,最終死于非命的故事。《孫必振》則講述的是一個叫孫必振的陵川縣令過河的故事。兩個故事雖然情節奇異,但主人公都是現實中人。據(清·乾隆)《潞安府志》(職官下·潞城知縣)載:“宋國英,山東東平貢士”。《陵川縣志》錄《續修陵川縣志序》載:“餘(此知縣佚名)于雍正十一年調補茲邑,因索邑志于掌故氏,得琅琊孫公必振重修本,披閱之下,思夫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

從《潞令》和《孫必振》的寫作方法來看,蒲松齡所寫故事決非全部虛構,而是采用真人真事加虛構的模式。那麼蒲松齡身在山東,他又是怎樣了解到遠在山西潞安府的事呢?

關于蒲松齡如何寫作《聊齋志異》,流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是:蒲松齡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聽完後回去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做過分析,卻認為不是這麼回事。事實上,當時的蒲松齡窮困潦倒,45 歲還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空閑悠哉悠哉擺茶攤呢?有研究者指出,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取材途徑主要采取三種方式:第一是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裡大概有一百篇左右都是改寫自前人的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如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說得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取月》說得是另一個人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的杯裡,沒有月亮時照照;《留月》說得是第三個人能夠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裡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三個故事都很簡單,最多的一百來個字,最少的隻有幾十個字。但是,蒲松齡拿來就寫了《崂山道士》,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聊齋故事。第二是寫自己親眼所見的故事。如蒲松齡在小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楊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就産生了很多稀奇故事。第三就是蒲松齡靠人脈聽說的稀奇故事。

《長治女子》等故事創作始末探究

山東離潞安很遠,那麼書中關于潞安的故事就隻能是通過聽人說然後再加工這條渠道了。

如蒲松齡有一位叫沈潤的老鄉,曾在潞安府任推官。推官是從唐朝開始設置的,明代各府的推官為正七品,主要職責是審理案件。(清·乾隆)《潞安府志》(職官下·推官)載:“沈用(潤),山東淄川進士”。沈潤,字靜瀾,淄川淄西人,明崇祯十六年考為進士,初授潞安府推官。明朝滅亡後,沈潤又被清廷起用。先後擔任過禮部祠祭司主事、員外郎中,河南鄉試主考,最後官至浙江布政司馬右參議,分守浙東甯紹道台。在浙江時,沈潤獻出“山羊挂燈在夜裡冒充清兵”的妙計,成功地為清廷奪下了舟山島。功成名就後,沈潤見好就收,辭官歸裡。回到老家後,沈潤聽說蒲松齡在縣、府、道進學的考試中連奪三個第一,就托人請他做兩個兒子的科舉考試的指導老師。年輕的蒲松齡在沈家以其才學非凡受到尊重和信任,從此和沈潤成為忘年交。既然是好友,可想而知就是無話不談了。沈潤肯定會把在外做官的事情講給蒲松齡聽,當然包括潞安府以及屬縣的事。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些談話内容自然成為蒲松齡筆下的素材。

又如蒲松齡還有一位至交,是擔任淄川教谕的孫瑚。孫瑚又是孫必振的從兄,從孫瑚了解到孫必振的故事,那更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據有關資料記載:孫必振,字孟起,号卧雲,山東諸城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 年)進士,清康熙三年(1664 年)授河南淮慶(懷慶)府推官,清康熙八年(1669 年)改任陵川縣知縣。在陵川縣知縣任上,孫必振興水利、重教學、修縣志,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在他任滿離開陵川時,士紳和民衆一直把他送到百裡之外。孫必振卸任陵川縣知縣後,升任河南道禦吏一職。史載孫必振于清康熙十八年奉命視察浙江鹽政,途中确實有過渡長江的經曆,但并不像蒲松齡寫的那樣驚險和充滿傳奇。蒲松齡從孫瑚嘴裡了解到孫必振為人做官的作風和品行,最終寫出了《聊齋志異》中的《孫必振》故事。

蒲松齡正是靠沈潤、孫瑚等這些見多識廣的人脈,收集資料,然後再展開豐富想像,完成了《聊齋志異》中的一些故事。由此推理,《長治女子》的故事中的陳家女兒應該是真有其人,并且極有可能是蒲松齡從曾在潞安府任職的好友沈潤口中得知的,而故事的奇巧卻是經過蒲松齡再創作的結果。(郭安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