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下輯錄過一篇《那些被斷章取義到徹底改變原意的經典名句》,朋友們閱讀後,給予了很多鼓勵,我的内心十分感激。同時,更有很多讀者朋友給我留言說,還有很多類似的成語,今天的意思與古意相去甚遠,甚至完全違背了原意,比如空穴來風、衣冠禽獸、呆若木雞、勾心鬥角等等等等,于是,我将朋友們提供的成語再編輯成一篇,都是一些簡單的文化或文史知識,倘能增加一點見識或憑添一絲笑意,則善莫大焉:
1、衣冠禽獸
出自于明朝對官員服飾的有關規定。據《明史•輿服志三》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确定,公、侯、驸馬、伯這個層面的,官服上繡麒麟、白澤,朝廷文官一品服繡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繡獅子,三品、四品為虎豹,五品為熊罴,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正因為文官繡禽,武官繪獸,于是,朝野間便謂之“衣冠禽獸”,充滿驚歎和豔羨,可見當時是褒義詞。後來,文官文壓,武官武鬥,盤剝欺壓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反抗無力,隻好用三寸不爛之舌去詛咒,圖個嘴巴快活,于是,衣冠禽獸就成了老百姓咒罵官員的貶義詞,沿用至今。
2、空穴來風
出自戰國末期文學家宋玉的《風賦》,原文為:楚襄王遊于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空穴來風”,原義為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而現在則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3、呆若木雞
出自《莊子•外篇•達生》,《列子•黃帝》亦載。
《莊子》載: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周宣王請紀渻子為訓練鬥雞,十天一問,不斷催促地問他養好了沒有,可以鬥雞了沒有,紀渻子回答說沒有,開始有驕傲之氣,後又有對其他雞的聲響和影子有反應,後又盛氣淩人。直到有一天,雞已呆若木雞,面對任何動靜,都十分淡定,像木雞一樣。而别的雞看到紀渻子訓練的雞那淡定沉穩的樣子,都不敢接招,吓跑了。
所以在古代,呆若木雞是形容一個人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樣子,而今天形容癡呆傻愣的樣子,着實是南轅北轍了。
4、勾心鬥角
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原文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這裡指阿房宮的建築結構交錯,制作精巧。現在指一個班子或團體内明争暗鬥,費盡心機。古今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5、群龍無首
出自《易•乾》,原文為:“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王弼在注中說:“吉在無首”,什麼意思呢?一群龍在一起和衷共濟、同甘共苦,都朝着同一目标奮勇向前,完全無須“首”,故曰“吉”。而現今指一個群體沒有主心骨,沒有核心,如同一盤散沙。
6、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離婁篇上》。
原文為:“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恪守後代的責任為大。無後,指沒有恪守後代的責任。如今卻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與原意已經離題萬裡了。
7、朝三暮四
出自《莊子•齊物論》。
原文為: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狙,即猕猴。意思是宋國有一養猴子的長者,養了很多猴子,他能解猴意,猴也知他心,他平時哪怕減少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但有一天,家中糧食實在快見底了,不得不限猴糧,又怕猴子們不順從自己,便想了個計策,對猴們說:“給你們麻枥果,早三顆晚四顆,夠嗎?”猴子們都氣憤地站立起來,表示不滿意。又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馬上叭到了地上,很高興的樣子。現指變化多端,反複無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