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二屆齊魯農業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濟南舉行。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員陳靜主持完成的“高産廣适抗逆花生新品種的創制與應用”項目榮獲一等獎。
這個項目為什麼能獲獎?它的價值何在?背後的科研充滿了怎樣的艱辛?
會後,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專訪了陳靜研究員。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花生生産國和消費國。培育出優質、高産的花生品種,讓農民增收緻富,一直是陳靜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參加工作20年來,她一門心思撲在花生育種工作上。
花生育種并非輕而易舉。“抗逆優異種質缺乏、産量和逆境相關分子機制複雜且不明确,是制約花生高産抗逆育種的關鍵問題。”陳靜說。
經過20年潛心研究,她和同事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創建了花生室内水培鹽脅迫鑒定方法,明确了花生芽期、幼苗期是耐鹽鑒選适宜時期,同時獲得抗旱、耐鹽堿、休眠等優異種質37份,可以應用于高産抗逆花生新品種培育,豐富了我國花生抗逆種質資源。
花育22号、花育25号、花育36号、高油酸花生品種花育51号、花育52号選育成功……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陳靜日複一日的默默堅守。
花育36号
從事農業科研十分艱辛。别人看來是累,是苦,陳靜卻樂在其中。農業科研工作,不止是待在實驗室裡,更要走進田間地頭。從播種到收獲,陳靜經常蹲在田裡,一待就是半天,連續幾天觀察、選擇、記錄也是常事……
“其實,育種是一項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我不覺得辛苦。老一輩的育種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每當選育出一個品種,就像有了自己的孩子。眼看着一個優異新品種的孕育、出生,從無到有,從試驗田到生産應用,這個過程讓我感到特别驕傲自豪。每次看到農民豐收的喜悅,一切辛苦付出我都覺得是值得的。”說起這些,陳靜臉上漾滿笑意。
陳靜在查看花生生長情況
多年艱辛換來豐碩成果。截至目前,陳靜主持完成的、獲國家登記的花生新品種有13個;作為首位完成人獲得科技獎勵4項,其中獲得2021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2020年度青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2021年度齊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和2020年度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主持獲得授權植物新品種權和發明專利10項。
第二屆齊魯農業科技獎頒獎大會上,她帶領團隊獲獎的項目,其核心是選育出花生品種花育36号。這個品種是山東、新疆和東北等地區的主要推廣品種,于2011年通過山東省審定,2013年通過國家鑒定,2016年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019年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
花育36 号莢果大、充實率高、産量高。在全國北方片試驗中,2011年畝産莢果291.93公斤,2012年畝産莢果達338.42 公斤,比對照花育19号增産7.75%和4.12%。山東省區域試驗中,2009年莢果産量為每畝361.81公斤,2010年莢果産量為每畝315.2公斤,比對照豐花1号增産8.05%和8.50%。
花育36号不僅高産,而且抗旱耐鹽堿特性突出。2014年,在臨沂丘陵旱薄地中,籽仁産量為每畝219.7公斤,比對照增産5.4%,2017年,在聊城高唐鹽堿地中,夏花生實收産量為每畝506.53公斤。
良種良法精準配套,實現了花育36号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陳靜團隊研發制定了針對花育36号原種高産高倍繁育、綠色食品生産和鹽堿地高産栽培等技術規程,實現了精準良種良法配套。2011年-2020年在山東、河南、遼甯等地累計推廣1146 萬畝,新增産量3.11億公斤,新增效益11.95億元。
花生,與水稻、小麥、玉米等大作物相比,是個小作物。陳靜20年如一日,癡心花生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應用,為花生産業作出了大貢獻,赢得了業内專家的肯定和廣大種植戶的歡迎。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王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