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随園食單随園菜點

随園食單随園菜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02:09:49

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易文瑞公曰:“甯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頓而味變湯幹故也。近有為鴨粥者,入以葷腥;為八寶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不得已,則夏用綠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屬不妨。餘嘗食于某觀察家,諸菜尚可,而飯粥粗粝,勉強咽下,歸而大病。嘗戲語人曰:此是五髒神暴落難,是故自禁受不得。

袁枚《随園食單·飯粥單》

粥的樣子/柔糜/倒映月光/從糯米中流出/涓涓/彙成養的汪洋/在天地之間/我看見/人在粥裡/粥在人裡

  從古至今,在關于煮粥的心得體會中,我最贊賞的就要數袁枚老先生的這兩句:“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的經典論述了。在我來北京十年天天早上在家煮粥的生涯中,幾乎回回都會默念到袁老師的這兩句粥的精彩警句。有時甚至還會一邊煮一邊自言自語袁老師的另一名言:“甯人等粥,毋粥等人”。

随園食單随園菜點(随園食單粥)1

(圖片來自網絡)

粥應該算是中國人最早的美食了。古代粥也稱“糜”、“糊”。《說文解字》解釋為:“糜,糁也。從米,麻聲。”至今在山東臨沂一代,一種玉米做粥還被稱作“糁”。粥是一種半液體的黏稠食物,溫和可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因為這種特質,至少在周代,粥就被當做“敬老”食品了。《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可見,古代的粥和幾杖一樣被當做敬老的禮儀賞賜。

而現在,粥在民間語境中多指代不好的飲食,比如“吃粥噎菜”、“别人吃肉你喝粥”等。但在周代,粥是做為高檔食品給王室特供的。《周禮》記載:“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于酒府。”這裡的“漿人”,就是專門執掌皇帝飲食的官員,而這裡“六飲”中“涼”和“酏”都是粥,酏食即薄粥,酏漿即粥湯。

直到唐代,粥還被皇帝用作賞賜大臣的禦品。唐人馮贽在《雲仙雜記·防風粥》記載:“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瓯,剔取防風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一碗粥吃了能香七天,說得有些誇張了,這其中感激皇恩的心理因素似乎比較多。

然而,不可否認,防風粥的香味确實是特别出名的。清代康有為在他的書法論著《廣藝舟雙楫·榜書》中還拿防風粥做比方:“《雲峰山石刻》體高氣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實際上,防風粥是由中藥防風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算是一道藥膳,有防治感冒、嘔吐、腹痛、濕疹等功效。

古代很多時候是把粥作為祭祀之物的,還有“食粥消災”的說法。民間也有正月十五吃粥消災的說法,這一習俗甚至還傳到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盛行。有民俗學家甚至認為,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就是由吃粥而來的:最初人們以粥祭祀,後來逐漸演變成以米做成蠶繭形狀的粉團,最終形成了後來的元宵。

巧合的是,古代詩人在詠歎和欣賞美食的時候,被提及最多的恰恰也是粥,如梅花粥、神仙粥、豆粥、茯苓粥、臘八粥等。宋代詩人楊萬裡有一首詩叫《寒食梅粥》,其詩雲:“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随園食單随園菜點(随園食單粥)2

(圖片來自網絡)

這裡的梅花被詩人先看,再熬粥,然後用幹花“當香燒”,真是物盡其用,浪漫至極。

  另一位大詩人蘇東坡也作詞吟詠道:“夢蝶猶飛旅枕,粥魚已響枯桐。”這裡的“粥魚”就是用木料挖成的魚形響器,寺廟中黎明召集僧人開飯時,往往會敲擊粥魚。宋代呂渭老還有一首《漁家傲》詞,其中有“落月杜鵑啼未了,粥魚忽報千山曉”的句子,說的也就是這種粥魚。

另外,“粥魚”也有“粥鼓”的說法,就是用鼓聲來告知僧人吃粥。宋代範成大有詩句“魂清骨冷不成眼,徹曉跏趺聽粥鼓”的詩句,而蘇轼也有詩雲:“灊山道人獨何事,半夜不眠聽粥鼓。”

這确實很有意思,粥是僧人的主食,既清淡又能保持營養,很符合佛家修行的需要。但寺廟中難免也有每天就等着“粥魚”、“粥鼓”響而無心參禅的“粥飯僧”。“粥飯僧”多了,自然難免“僧多粥少”了。“粥飯僧”這個名詞最早見于陸遊的打油詩《戲題》:“莫輕凡骨未飛騰,要勝人間粥飯僧。山路近行猶百裡,酒杯舉一必三升。”

梅花粥為什麼在宋代如此流行?這可能與當時時代的氣質有關,宋詩、宋詞中多月亮、落花、流水等陰郁婉約的意向,與唐代詩歌中大漠西風的英雄氣質迥然相異。

另外,梅花粥有疏肝理氣、降壓的功效,可能正好迎合了宋代文人抑郁、多愁善感的心态,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