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朱漢斌(左)與顧奇志先生合影。
2019年1月,朱漢斌新著《粵創粵新——朱漢斌科技新聞作品選集2012-2018》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下文章是廣東省知識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廣東省華南知識産權文化促進中心理事長顧奇志為《粵創粵新》撰寫的序言,現轉發至此,以飨讀者。
幸福來敲門
文|顧奇志
漢斌将他的《粵創粵新》書稿發給我,讓我寫一篇序。我應允了,卻遲遲沒有動筆。
能夠将自己的名字,印到别人的書上,留名百年,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然而,文章千古事,白紙黑字,不容随意,漢斌又是我非常認可的朋友,他的囑咐,我更當認真對待,于是便有些遲疑,竟一時不知道該寫什麼好,這也是我遲遲沒有能交稿的原因。
漢斌跟我相識應該超過十年了,當初我也曾是某中字号媒體記者,大家幹的都是“一支筆管一個省”的駐地記者站的活,打交道的機會很多。一來二去,日漸熟悉,對他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後來,我們一起倡導成立了廣東省知識經濟發展促進會,他當選為副會長,作為工作搭檔,我們的來往就更多了。
我眼裡的漢斌,是一個幸福的人,擁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基本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漢斌的家庭,是典型的幸福家庭: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兒女争氣。一個從粵東農村出來的山裡娃,在廣州這個國際大都市娶妻生子、安居樂業,是一個非常勵志的個人成長範例。
“笨人尋找遠處的幸福,聰明人在腳下播種幸福。”以我對漢斌的了解,他真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幸福播種者。
漢斌是一個勤勉之人,對待工作非常認真負責,無論是自己專職的科學記者也好,也是兼職的社會工作也好,都非常敬業。這一點,從本書《粵創粵新》的出版即可印證,煌煌數十萬字,都是他近年來奔走在采訪一線寫下的新聞作品,從院士到創新創業人物,從實驗室到社區,他用大量作品,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廣東科學領域譜寫了英雄群英傳,一批力作先後獲得多個重要的新聞獎項。筆者所在的廣東省知識經濟發展促進會近年來逐步為社會所認知和稱道,樹立了較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形象,并獲得“廣東省高成長性社會組織”稱号,也與漢斌的勤勉努力付出息息相關。
漢斌是一個熱心公益之人。他出身于粵東山區陸河縣,與發達的珠三角區域相比,屬于真正的窮鄉僻壤。從我認識他起,就經常看見他為家鄉鼓與呼,為家鄉的建設獻計獻策,帶頭出錢出力,積極推動着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同時,他還充分整合鄉賢資源,不僅為家鄉建設所用,還直接推動了衆多的公益項目,扶貧濟困,解決了許多鄉親的燃眉之急。我經常跟他開玩笑,說他的自媒體《朱漢斌》簡直就是一份《陸河報》,使原本沒去過陸河的我們,對他的家鄉的認知變得清晰和立體。而他的熱心和善良,也團結了一大批鄉賢跟他一起為家鄉打拼。這一點,我真是自愧不如。
漢斌更是一個富有家庭責任感之人。他對家庭充滿責任,經常看到他在朋友圈曬女兒跳舞、曬兒子演戲,曬跟老人相處的各種細節。他對兒女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精力,兒女在努力學習各種課外特長的背後,是他長時間寂寞的陪伴。一雙兒女茁壯成長,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在他的自媒體文章中,經常可以看到他抒發着自己對親人的愛和眷戀,尤其是他對父輩的孝心。“百事孝為先”,我一直以為,一個孝順的人,是非常值得尊敬和交往的。而漢斌,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孝順美德的好兄弟。
新聞是現在的曆史,曆史是遠去的新聞。我很高興看到漢斌又一科學新聞作品集面世。但是,作為比他年長幾歲的長兄,我又對他寄予更多的希望,希望他能夠在工作之餘,多寫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寫出人生百态,成長感悟,将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對生命的認識呈現出來,讓更多的朋友受益。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漢斌的幸福際遇告訴我們,一個平凡人想要獲得幸福,其實并不難,那就是做到勤勉工作、熱心公益、堅守責任就可以了。當然,還得加上一點點幸運。
是為序。
2018年9月18日于廣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