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忌諱的知識點?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端午節,知道屈原、知道吃粽子,也知道挂艾草但是,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一天其實并非祥日,而是一個惡日中國民俗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中國民俗中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端午忌諱的知識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端午節,知道屈原、知道吃粽子,也知道挂艾草。但是,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一天其實并非祥日,而是一個惡日。中國民俗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中國民俗中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
五月有九天是忌諱殺生和行淫的,這九天就是逢五、六、七的日子,即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前面本作者發過一年中的13個楊公忌日,其中五月初五就是13個忌日之一,諸事不宜。更有嚴重的說法,五月十六日這天,如果行房,那3年内必死的說法。
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視五月為毒月、五月五日則為惡月中的毒日、惡日、死亡日。所以,蓋房子、結婚、升官、發财等好事,都不會選在五月的。五月蓋屋會帶來什麼後果呢?《風俗通》說:“五月蓋房,令人頭秃。”惡月惡日的觀念影響甚廣,以至人們相信五月對從政為官者也是惡月。《風俗通》說:“俗雲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俗傳五月上任的官,至離職都不能升遷。曆代為官者都忌五月上任。《日知錄》說“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
還有一個更詭異的說法,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災星,是災禍臨門。《風俗通》說:“俗雲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緯》也有這種記載:“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雖然人們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說得如此可怕,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典籍所載不少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并沒有造成什麼特别嚴重的惡果,相反,其中一些還功成名就。于是,人們免不了要作出另一番解釋,說這中間少不了使用一些變通的方法以避兇,同時,這些人的功名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孝子傳》說:“經邁五月五日生,其母棄之。村人紀淳妻養之。年六歲,本父母雲:‘汝是我兒。’邁涕泣,傭所得,辄上母。”紀邁以五月五日生,不僅沒有危害親生父母,而且還成為大孝子,這是因為其母采取了棄嬰的方法。《舊唐書》說:“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時生。有異雀數頭,身形甚小,五色畢備,集于庭樹,鼓翼齊鳴,聲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為火,火為離,離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奮翼而鳴。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祿位殆不高矣。’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鄉人高孝基有知人之鑒,每謂人曰:‘崔信明才學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崔信明也是五月五日生,不僅沒帶來禍害,而且長大成人後文名播于天下。據《舊唐書》的記載,這大概是他出生時有五色小雀齊鳴樹上的緣故,五色小雀為他消除了災厄,帶來了文運。但是,其鄉人預言,他雖才高八鬥而最終不得高升,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他為五月五日生罷。《祭辛雜志》說:“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為天甯節。”宋徽宗生于五月五日,為了避惡,将日期改為十月十日,還定該日為“天甯節”,希望上天保佑其安甯。可見,五月五日的陰影不僅籠罩着平常百姓,也困擾着皇家宮廷。按古人的觀點,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即使能逢兇化吉,以至功成名就,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祿位不高,或者壽命不長。《困學齋雜錄》說:“金轉運田特秀,字彥實,易縣人,大定十九年進士。所居裡名半十,行第五,以五月五日生,小名五兒,二十五應鄉府省殿四試,俱第五,年五十五以八月十五日卒。”田特秀,以五月五日生,居裡,乳名、功名、卒年均與五有關。此人雖然連中四級科舉考試,但卻隻活了五十五歲。這些記載反映出五月五日為惡日的觀念影響之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