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比較兩種蘿蔔科學教案

比較兩種蘿蔔科學教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23:09:56

這種“蘿蔔 蘿蔔=蘿蔔”的教研,問題出在哪裡,該如何改進?

新校長傳媒 2022-09-22 07:00 發表于重慶

以下文章來源于祖慶說 ,作者張祖慶

比較兩種蘿蔔科學教案(這種蘿蔔蘿蔔)1

祖慶說.

言說抵抗荒誕。這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私人會客廳,和全國各地的老師、學生、家長以及更多朋友聊聊閱讀,聊聊寫作,當然也偶爾聊聊無聊。——張祖慶

比較兩種蘿蔔科學教案(這種蘿蔔蘿蔔)2

恕我武斷地下個結論:當下大部分學校教研活動,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基本上是“蘿蔔 蘿蔔=蘿蔔”的模式。

基本流程是:教研組長帶着學科組教師,打磨出一節精品課,在教研活動日展示。展示結束,老師七嘴八舌讨論一下,優點一二三,建議一二三,最後發個不癢不痛的推文,大家不癢不痛點贊一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至于該學科的整體教學水平究竟進步了多少,天知道!

這種“蘿蔔 蘿蔔=蘿蔔”的教研,問題出在哪呢?

首先,研究樣本選錯了

我們常規的教研活動,一般研究的是什麼?研究的是經過反複打磨的課。這種反複打磨的課,不是常态的真實課堂,而是被遮蔽和折疊的課堂——遮蔽和折疊了真實的學習障礙、真實的學習挫折、真實的學習困難。

試教過程中,教研團隊往往會把出現學習障礙或學習挫折的環節砍掉,換成極度流暢、毫無障礙的教學活動。這種規避學習障礙、學習挫折、學習困難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真實的課堂,一定是磕磕絆絆的。

我們搞教研的目的,是為了上好每一節家常課。是家常課,就會出現各種真實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現在的磨課,把這些真實的問題情境給遮蔽了,剩下的當然是行雲流水啰。

其次,參研人員找錯了

一般學校常規教研,都是本校的學科教師聚在一起研究。所謂的“研究”,往往是幾個稍有經驗的,帶着一群懵懵懂懂的老師在淺層次地讨論,在同一思維層次上不斷重複。大家的思維基本趨于定勢,教育教學觀也基本接近。因此,“蘿蔔”炖“蘿蔔”,隻能炖出一鍋“蘿蔔”。

于是,教學研究,死水微瀾。這樣的教研活動,整個學科教學,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實質性的變化。因為,教研組長和部分優秀教師的水平,代表着教研活動的整體水平。

其三,教研設計搞錯了

一般的教研活動,大部分教師隻是看熱鬧的旁觀者和不癢不痛的評課者,不可能全程、全員、全情投入到研究中去。有些甚至本次教研活動上什麼内容都不知道。到了現場,才了解這次教研的内容和執教者。

這樣的教研,往往忽略了前設計和後設計。所謂前、後設計,亦即上課之前,主動學習相關理論、主動參與文本解讀、主動參與教學設計;上課之後,主動參與觀課議課、提煉教研成果、撰寫教學反思、建構教學模型、改造思維定勢……這些,統統都沒有。教師參與教研,就像看一場跟自己根本無關的戲。而且,部分教研組,把教研等同于上課、評課,上課以外的專業生活和課程探讨少之又少,甚或沒有。

比較兩種蘿蔔科學教案(這種蘿蔔蘿蔔)3

這也是教研設計的主要問題。如何提升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呢?針對上面的問題,我抛出三點改進建議:

研究“裸課”,重選研究樣本

所謂“裸課”,是指未經試教就公開亮相的家常公開課。前面說過,教研活動的終極目的,是提升常态課教學效率。我們研究未經試教的常态課,就是聚焦日常課堂,提煉常态課的成功密碼,發現常态課的常見問題,解決常态課的真實問題。

這樣的研究,直面零包裝的真實課堂,大家像解剖麻雀一樣解剖一節常态課,提煉出一二三四五,這些提煉出來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今後常态課碰得到或用得上的。這樣的研究,才接地氣的,才有真正借鑒價值。

一般來說,研究常态課,有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提前一天告知上課教師教學内容,教師利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備課,且規定不得進入課堂試教——可以在大腦裡反複再現課堂場景,多預設一些問題的應對策略。第二天,教師帶着昨天(晚)備的“裸課”亮相,借助錄像,回放視頻,認真複盤,總結得失。教師還可根據大家的建議,當天下午再上這節課,讓大家看見進步、思考主要變化以及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另一種模式,是提前走進某位教師的教室,錄制一節常态課,把視頻發給大家,要求大家教研活動之前認真觀看,教研會上結合錄像片段,發表觀點。

蘿蔔 骨頭 水=蘿蔔骨頭湯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教研人員結構要優化。每一次教研活動,盡量邀請一名外校名師、外地名師或接地氣的真正有水平的專家,他們沒有被該校教師同化,往往能夠看出這個群體的主要問題,能作出“當頭棒喝”的診斷,進而提出切實有效的改進建議。

這樣的教研,加上了“骨頭”和“水”,最終熬成了“骨頭湯”,一鍋真正有營養的湯。

教研活動要精心設計

真正有效的教研,從教研流程來說,要全程參與;從參與人員來說,要全員參與;從參與熱情來說,要全情參與——

1.前置學習:教研組要提前兩到三個星期公布教研主題,教研組長要發動相關教師搜索相關文獻,組織教師提前學習。

2.全員設計:學習文獻之後,所有教師都要參與“前設計”,亦即教研早一天,每位教師都要思考,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怎麼上?甚至可以采用“盲盒抽簽”的辦法——大家都來備課,第二天抽中誰,就由誰亮相。當然,可以設定年齡範圍。

3.團隊觀課:成立觀課小組,分别從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狀态等維度觀課,及時記錄教與學的狀态和數據,并做好觀課樣本的個體定點描述。

4.課後檢測:根據教學目标,由觀課小組設計一些典型題目,對學生進行教學目标達成度檢測。

5.深度議課:執教者、教研組長、觀課者、檢測組,大家圍繞這次教研的主題深度讨論,總結得失。主持人随機在黑闆上記錄研究關鍵詞,最後由一名教師梳理本次活動形成的共識和需要深入探讨的問題。

6.二次重構:由學科組骨幹和執教教師一起,根據大家的診斷,重構這節課。若教研活動是一整天,則下午再次上課,再次研讨。

7.專家引領:由高水平的專家對一天的教研活動做深度剖析與引領。

8.深度反思:教研組長帶着大家認真總結這次教研活動,在學校微信公号或者學校教研刊物上,發布大家的後續思考。

這樣的教研活動,一學期紮實地搞四次,比每周一次教研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