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的萬畝茶園 張彤 攝
西雙版納易武采摘古樹茶 張彤 攝
作者:耿嘉 雲南日報
“春風先到彩雲南”。雨水節氣已過,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春雨至,則萬物複蘇,相繼出現雨水節氣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這自然說的是黃河流域、中原北國的景象。在彩雲南的滇南各大茶山,已經不止“草木萌動”,而是進入了春茶當采之際。清人許潛有詩吟道:
版納山頭樹,到今千百年。
蕊香春雨後,渴解晚風前。
陸羽殘經品,坡翁試院煎。
離鄉真足貴,詩味故山巅。
此詩讓我們看到,春雨過後,千百年來生長于版納山間的茶樹,開始吐蕊飄香。就是這芽葉細嫩,色翠香幽的南方佳木,讓唐代嗜茶的陸羽寫下了三卷《茶經》,被後世目為茶神。又令宋朝出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于熙甯五年(1072年)八月,選為州試試官,在監試期間,自己煎茶自己飲,寫下一首古體詩《試院煎茶》。此詩寫于不滿當時随變法而變的文風,卻又不得已來監試應試的舉子,所以就暗含諸多機鋒。首述煎茶過程,“蟹眼已過魚眼生,飕飕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瓯飛雪輕”。次評古今煎茶之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接着複轉回筆,“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盌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铫行相随”,選才大任有共同監試的諸位試官,“諸君況才傑,容我懶且噤”(《監試呈諸試官》),抽空學學煎茶。最後,品着煎好的茶,坡公想到了唐代前賢盧仝在《走筆謝孟谏議寄新年茶》中,“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品評,還是忍不住吐出自己的一腹牢騷:“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時”——與其要那些搜腸刮肚的應試文字,不如有一瓯好茶,能吃飽睡足。許潛的詩,同樣也在尾聯,将心思從說古回到了歎今,懷念起故鄉茶山的詩味。至于這彌漫茶山的詩味是什麼,在許潛的詩中沒有深說,另有一首有關普洱貢茶的詩,讀了或許可以一探究竟。
雲南茶成為貢品,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說是遠起商周之際,由西南“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所産的“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等,已經成為“皆納貢之”的物産。這或許就是《詩經·邶風·谷風》中,出現以茶葉煮汁而飲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荠。宴爾新婚,如兄如弟”之句的緣由吧。隻是大凡飲食物用,各代有各代的嗜好。夏商周秦、漢魏六朝的飲茶所尚,少有記載。唐代高看陽羨茶,宋朝極賞建州茶,明人崇尚羅岕茶,清季豐富一些,同時推重武夷茶、龍井茶和普洱茶。但是,據清人阮福《普洱茶記》所言:“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京城如此,下必趨之,當時飲用普洱茶之風,或許正如漢代京師長安童謠所言:“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古時貢茶求珍求早,第一撥的貢茶,是雨水、驚蟄之後,于春分時節,也就是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的社日前采摘的“社前茶”。第二撥采摘于清明前,稱為“明前茶”。第三撥為谷雨前采摘的“雨前茶”。作為生長于春風先到之地、“瑞貢天朝”的普洱茶,其采摘時段,既早于他方,也長于他鄉。清人張泓在《滇南新語》中記載:“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茶等。毛尖即谷雨前所采,不作團,味清香如荷,色嫩綠可愛;芽茶較毛尖稍壯,采制成團,以二兩、四兩為率,滇人重之;女兒茶亦芽茶一類,采于谷雨後,以一斤到數斤為一團,皆夷女采治貨銀以積奁資,故名。”這裡沒說普洱茶在雨水節氣後已經進入宜采時節,重點講述谷雨前後的普洱茶珍品。這或許是因為明清以來,于茶尤重味酽。明代張源《茶錄》聲稱“采茶之候,貴在及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以谷雨前五日為上,後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品茶大家許次纾《茶疏》則說:“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後,其時适中。若肯再遲一二日,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正是由于采茶需及時,清代甯洱生員許廷勳在《普茶吟》這首樂府體詩歌中,記下了春雷驚醒的滿山茶樹,在春雨中争相發芽,繡臂花裙的各族男女,就唱着蘆笙戀歌,競向山頭采茶。因為春光易逝,春茶易老,一摘還是“嫩蕊含白毛”,再摘就見“細芽抽綠發”,三摘不及時就“青黃雜揉登”,如同稻草粗糠。詩的前段,吟詠的是采茶時節,茶山春雨蒙蒙,靈芽争發,和歌四起,滿眼風光。後面說到普洱茶的烘焙制作、上繳售賣,就變成了“哀民生之多艱”的詠歎,最後也像東坡《試院煎茶》學習,以歎今收結,說是經過茶民積年勞作,“萬片揚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窮毫末”,薰蒸焙制的普洱茶,自己喝來三碗就“兩腋自生風”,不知那些官家豪強、土官商販,為何要借機苛求攘奪、費盡人工:
山川有靈氣盤郁,不鐘于人即于物。
蠻江瘴嶺劇可憎,何處靈芽出岑蔚。
茶山僻在西南夷,鳥吻毒菵苦轇轕。
豈知瑞草種無方,獨破蠻煙動蓬勃。
味厚還卑日注從,香清不數蒙陰窟。
始信到處有佳茗,豈必趙燕與吳越。
千枝峭倩蟠陳根,萬樹槎芽帶餘枿。
春雷震厲勾漸萌,夜雨沾濡葉争發。
繡臂蠻子頭無巾,花裙夷婦腳不襪。
競向山頭采拮來,蘆笙唱和聲嘈囋。
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細芽抽綠發。
三摘青黃雜揉登,便知秔稻參糠麧。
筠藍亂疊碧氉氉,松炭微烘香馞馞。
夷人恃此禦饑寒,賈客誰教半幹沒。
冬前給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奪。
土官尤複事誅求,雜派抽分苦難脫。
滿園茶樹積年功,隻與豪強作生活。
山中焙就來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
萬片揚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窮毫末。
丁妃壬女共薰蒸,筍葉騰絲重撿括。
好随筐篚貢官家,直上梯航到帝阙。
區區茗飲何足奇,費盡人工非倉卒。
我量不禁三碗多,醉時每帶姜鹽吃。
休休兩腋自生風,何用團來三百月。
責任編輯 郭笑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