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小學是時候就學過一首詩,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中有一個字【坐】,老師給我們講解的意思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課文和老師都告訴我們【坐】的意思是“因為”,連接起來就是“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楓樹林的晚景”。這個【坐】的意思還經常用來考試,有些比較皮的同學呢,就是就直接寫為【做】。
那麼這個【坐】的意思真的是“因為”嗎?我認為,并不是。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代的字典或者注釋對于【坐】的解釋有哪些。
第一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坐,用屁股坐在某點地方上。《說文》中人是象兩個人對坐在土上面。
第二點就是“跪坐”,比如《禮記·曲記》裡面有對于“坐而遷之”這句話的注釋,“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還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對于“坐行而入”這句話的解釋,“膝行也”。還有其它各種解釋,基本上都是現代意義上的【坐】的延伸,比如《正韻》《集韻》《唐韻》裡面把它解釋為“行之對也”這個“行之對”,那就是“不行”,就是“啥也不幹”,【坐】的這個用法還有很多,比如“坐着等死”,就是“啥也不幹,等待着死亡”,坐觀上壁,當然這個【坐】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坐着”,而是一個虛詞。除了啥也不幹,也可以認為是啥也幹不了,表示一種“徒然”,隻能夠坐等,或者是啥也不用幹,比如【坐擁】,或者【坐享其成】,【坐收漁利】就是啥也不用幹,就擁有很多東西。
為什麼可以這麼衍生,因為坐着的時候通常就不用幹什麼事情,特别是在古代,當然,現代很多人上班也是坐着,也是在幹活。另外,坐還引申出了“坐定”或者是“固定”的意思,為什麼會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一般大家坐下來之後就不會随意走動了,特别是開席的時候,人特别多,所以迎賓一般都會叫客人先入座,大家都固定了,就不會随意亂走了,避免了很多不決定的危險因素。或者我們說【坐牢】,坐牢不一定就是在裡面坐着,而是被固定了,失去了自由。或者說房子【坐落有緻】,其實也是一種固定。或者是某人的罪名成立,也是一定固定,也就是【坐實】了。【坐】還可以通假或者延伸出座位這個意思,比如《樂府詩集·陌上桑》有句話,“坐中數千人”。再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這裡也是座位的意思。
然而,這些所有的解釋都是都“坐下來”這個意思延伸出來的,和“坐下來”存在密切的關系,你把它就是為“因為,由于”和“坐下來”這個意思完全不搭邊,無論如何延伸也延伸不出這個意思。我們翻開現代詞典,把【坐】字解釋為“因為”這個意思也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這幾乎成了孤證。是現代專家為了解釋這句話而專門制造的意思。當然,現代詞典還舉證了另外一個例子,“但坐觀羅敷”,這是《樂府詩集·陌上桑》中的一句話,這篇文章開頭講的是秦氏有一位長的非常漂亮的閨女叫羅敷,善于采桑養蠶,有一天走在路上,路上的人看了都不淡定了,挑着擔子的人看見了,都放下擔子,整理自己的胡須和頭發,小夥子見了羅敷,都把帽子摘掉了,用頭巾把頭發紮起來,耕田的忘記了耕田,鋤地的忘記了自己還拿着鋤頭。回到家都相互抱怨。
第一段的最後,就是“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但】解釋為“隻”沒有争議,而現代詞典把【坐】解釋為“因為”,這種解釋固然可以,但其實這個【坐】字也可以解釋為“等着,坐等”。正如我們上面講到的它的引申義,“啥也不想幹,隻等着看這個羅敷”。所有這個唯一的例證也是存在争議的,那麼“停車坐愛楓林晚”解釋為“因為”就成了孤證。
其次,【坐】字的成語非常的多,大約有一百來個,比如:坐井觀天、坐卧不安、坐卧不甯、坐地分贓、坐以待斃、坐觀成敗、坐懷不亂、席地而坐、平起平坐、坐立不安、坐山觀虎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坐失良機、坐冷闆凳.....然而沒有一個成語的【坐】有“因為”的意思。
再者,從帶有【坐】字的其它字上看,比如,座,挫,痤,矬等等都是【坐】字含義的衍生。如座位是讓人坐的,【矬】是坐下來相對比較矮,【挫】是使其變得粗矮。
最後,【坐愛】這個詞在詩詞中其實并不少,我們可以拿其它的詩詞來做一個對比。如唐孟郊的《送淡公》,坐愛青草上,意含滄海濱。這裡如果解釋為“因為”就是,因為喜愛青草上,這句話明顯不通,應該就是坐在青草上面,不然後面怎麼會有上字?再如明代劉崧的《秋興》,中夜畏煩促,起坐愛涼風,這裡的【坐愛】也在一起,但很明顯,【起】和【坐】相對,再如明代邊貢的“坐愛殘陽裡,庭槐吐細花”,如果解釋為“因為”,那就是“因為喜愛殘陽裡”?為什麼要加個【裡】字?顯然,解釋為“因為”也不通。這裡的坐就是“坐着”的意思,坐在喜愛的殘陽裡。
再如清代常紀的“卧看花塢斜陽度,坐愛書窗樹影封”,清代趙執信的“卧聞檐瓦添新響,坐愛虛窗受遠風”,清代厲鹗的“坐愛陽光通一室,卧聞冰霤落比鄰”,唐代白居易的“坐愛前檐前,卧愛北窗北”。這些詩句的【坐】和【卧】相對,坐卧行走,不可能解釋為“因為”,也解釋不通。
再如,唐代元稹的“坐愛規将合,行看望已幾”,明代祝允明的“行過日月知多暇,坐愛星河不可攀”,唐梁锽的“坐愛時褰幌,行藏或駐車”,明代張邦奇的“池亭坐愛青田鶴,郊牧行牽甯戚牛”,清代李天馥的“行耽細馬蘼蕪路,坐愛枯禅薜荔牆”,清代屈大均的“行攜春酒美,坐愛夕堂清”,明朝蕭鎡的“行愛溪中水,坐愛溪上山”,明代何景明的“行遊金口寺,坐愛玉泉名”,很明顯,這些詩句中的【坐】和【行】對仗,同樣是坐卧行走,也不可能是“因為”的意思。
那麼【坐】就是“坐着”的意思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實際上,從【坐】的引申義上來看,常常是一種虛詞。比如我們說【坐電梯】,實際上我們是站着的,但我們也叫坐。那麼詩中的【坐愛】是什麼意思呢?從多數帶有【坐愛】的詩歌所表達的含義上看,它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種“閑暇”,其實也是【坐】的引申義,也就是“光坐着沒什麼事情可以幹”。有閑暇的時候,自然就是欣賞風景,表現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
比如明代王恭的“寥寥人境外,閑坐愛晴晖”,【坐】字前面有個【閑】字,表示的就是一種悠閑,愛晴晖,其實也是在欣賞風景。再如唐代元稹的“有時還暫笑,閑坐愛無憀”,同上,這裡也是表示得很閑的。再如宋朝孫武仲的“晨風獵獵卷書堂,坐愛松筠耐雪霜”,這裡能夠解釋為“因為”嗎?很明顯,不能。因為前後并不存在因果關系,晨風吹書堂,和我喜愛耐霜雪的松樹有因果關系嗎?完全沒有。這裡的【坐】同樣也是表示一種“閑暇”,也是欣賞風景。再如宋朝韓元吉的“東窗坐愛枝間雪,大似酴醾壓架花”,這裡解釋為“因為”也解釋不通,因為窗戶它不是人,它不會喜愛雪。另外作者也是在欣賞風景,也是一種閑暇。
實際上,如果細讀詩詞,大多數詩詞還指出了“坐”的地方,有的坐在窗前,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坐在船上,有的坐在堂前,有的坐在馬車上,有的坐在青苔上,有的坐在亭子裡,有的則坐在樹林的石頭上,還有坐在柳樹上的,比如宋朝朱弁的“種柳五年高出屋,攀條坐愛春陰綠”,這句詩的結構跟“停車坐愛楓林晚”一模一樣。如果坐解釋為“因為”,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攀爬到柳樹上面去是因為喜愛春天的陰綠,很明顯這句話其實不太符合邏輯,春天的陰綠到處都是,為什麼要專門到柳樹上去呢?爬上去是坐着,慢慢來欣賞風景的,是享受這個閑暇安逸的時光的。所以它的意思也是“坐着”,當然,坐可能隻是個虛詞,也可能是站着,甚至是躺着。反正這個時候沒别的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綜上所述,無論是古代詞典注釋,還是成語詩詞,而且詩詞遠不止這些,其實它們都不具備“因為”這個意思,所以,我認為把【坐】解釋為“因為”純屬是現代專家捏造的解釋。而“停車坐愛楓林晚”也一樣,這個【坐】可能是真正坐着,也可能是站着,或者我們說的停留,固定。總之作者就是停在在那裡了,它同樣表達了一種惬意和閑暇。但這個【坐】字絕對不是“因為”的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