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飲食文化的意境

飲食文化的意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16:45:41

飲食文化的意境?北歐人的日常飲食十分簡樸,很有些“為腹不為目”的意思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地在曆史上曾經非常貧困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菜品适不适口尚在其次,能夠充饑更加重要因此,黑面包才是北歐飲食的主角而烘焙黑面包用的黑麥,也因為其極為頑強的生命力,被賦予了堅韌的人格意象,成為跨越曆史、超越食物本身的文化符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飲食文化的意境?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飲食文化的意境(飲食中的文化符号)1

飲食文化的意境

北歐人的日常飲食十分簡樸,很有些“為腹不為目”的意思。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地在曆史上曾經非常貧困。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菜品适不适口尚在其次,能夠充饑更加重要。因此,黑面包才是北歐飲食的主角。而烘焙黑面包用的黑麥,也因為其極為頑強的生命力,被賦予了堅韌的人格意象,成為跨越曆史、超越食物本身的文化符号。

最近幾年,發源于法國的米其林指南特别推崇北歐菜,尤其頌揚那些把半根大蔥做成近400元人民币一道菜的、需要提前半年以上預訂的高級餐廳。

這實實在在是誤導了世界——北歐人不是這樣過日子的。相反,北歐人的日常飲食十分簡樸,很有些“為腹不為目”的意思。

飲食是日常生活的縮影。實際上,直到最近幾十年,北歐才富裕起來。此前的很多年裡,生活在這裡的普通人大多處于貧困中。比如,安徒生的媽媽就靠在河邊為人洗衣服養家;瑞典人普遍偏愛炖菜,因為當時大多數瑞典家庭隻有一口鍋;甚至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不少外國留學生的夥食也比芬蘭本地家庭好。

多年的貧困、食物的匮乏,讓北歐人洞悉了飲食的本質——既然沒條件讓菜品“适口”,滿足于充饑也足矣。

要說果腹,黑面包無疑扮演着主角。烘焙黑面包的黑麥生命力極其頑強,即便在酸性土地上、濕冷氣候裡,也能長得不錯。它的生長範圍可延伸至北極圈,最高海拔超4000米。而且,這種深根農作物還能預防土壤沖蝕,有良好的固土培土效果。

這些纖維素、礦物質樣樣不缺,蛋白質含量少,除了難吃外沒别的毛病的主食,比較難消化,因而在克服饑餓感方面尤其有優勢。即便到了現代,無論對于冰島荒原上穿着粗毛衣放羊的小女孩,還是丹麥火車上打着領帶趕着上課的老教授,夾着薄薄兩片熏三文魚的黑面包都可以算得上完整的一餐。

這千篇一律的景象中,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瑞典一個小站的咖啡屋,一位穿着黑色厚質長上衣的姑娘走了進來。她買了一大杯黑咖啡和一塊黃油,然後掏出了一個大如饅頭的黑面包。隻見她用餐刀細緻地将“黑饅頭”外面塗滿黃油,然後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着。

然而,熟悉歐洲飲食的人都知道,總體來說,緯度越低的國家制作的糕點越好吃,反之亦然。所以,要在北歐普通糕點店裡買到可口的點心非常難。尤其是黑麥面包,單獨食用的口感隻能用一言難盡形容。

就說那位姑娘手中的黑面包,既沒有添加亞麻籽,也沒有添加南瓜子和葵花籽,甚至連麥粒都沒有,就是一個純粹的黑麥面包。個人感覺,這種面包口感微酸、中心發黏,沒有其他點心相佐很難下咽。可這位姑娘卻一直平靜地吃着,觀之竟然有些許美感:她安靜地坐在樓梯邊,陽光從窗外直射過來,濃密的金發拂過臉頰,灰藍色的眼睛凝視着遠方。如果我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維米爾的畫工,一定要創作一幅《吃黑面包的姑娘》。

在黑麥都不夠吃的年代,北歐人常把樹皮和幹草磨碎,加到面團裡。這種珍惜糧食的習慣傳承至今。還記得當時,那位姑娘把吃剩的三分之一的面包包好帶走。不出意料的話,第二天早上,她會把面包掰碎,混上啤酒,煮成黑面包粥,然後撒上奶油、檸檬或蜜汁,這就是一道标準的早餐了。

姑娘的一餐飯中隻有3個味道,黑面包的酸、咖啡的苦以及黃油的香。如此單純而枯燥的口味,卻被北歐人廣為認可。如果你問天天吃這些的感受,他們多半會回答,這麼吃口中有回甘。我照此嘗試,發現确實如此!

北歐的家常食物當然遠不止黑面包一種,但黑麥所代表的飲食文化卻是其中最特别的。它代表了北歐人的性格,其意義,早已跨越了曆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一個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關晉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