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01:22:45

唐代吳兢在《貞觀之治》中有這樣一句話:

谏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句中有一“後”字,在這裡顯然不是“後面”“後來”,因為代入句中講不通,不合事理。“後”在句中作“君主”講,這才對。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為啥古文讀不懂)1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後”的解釋是: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大緻意思是說,“後”字由人張口發令,會人君之意。

不過,據有些學者研究,認為“後”可能來源于甲骨文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為啥古文讀不懂)2

(育,生育)的訛變。我們知道,原始社會初期,屬于母系氏族社會,因為當時人均壽命很低,部族人口不多,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對于種族的延續具有重要意義,婦女就受到格外的尊崇。

漢字“好”,并不是女子容顔姣好,而是女生子,子越多越好。這樣 ,“後”就指的是母系氏族的女首領。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男性取代女性成為掌權者,“後”也演變為對男性首領的稱謂。比如,古時有後羿、後稷,夏代的王都稱夏後。再後來,“後”專指帝王的妻子。這種解釋頗為合理。

但在沒有确切證據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好說許慎的分析就是錯誤的。客觀地說,“後”作君主講,該字字形構形理據我們還不能确定,因為甲骨文和金文中“後”作“君主”講的情況很罕見。

接下來,我們說“先後”的“後”,這個“後”,繁體字寫作後,甲骨文寫作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為啥古文讀不懂)3

古今字和繁簡字區别(為啥古文讀不懂)4

,字形像人腳上系繩,行走遲緩,故有遲緩義。《說文解字》對“後”的解釋是:遲也。因為漢字簡化的緣故,表示前後的義“後”被并入表示“君主”義的“後”中,實際上是一形,代二形二義,身兼兩職。

在繁體字語境中,比如閱讀古籍時,兩者分工明确,不會産生混淆。但進入簡體字語境時,由于字形的混同,兩者就會出現辨識的誤區。這種情況在把古籍中的繁體字轉化為繁體字時,尤為突出。以至于有人認為根本不應把古籍中的繁體轉化為簡體。

這裡的簡體字,推行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目前已普遍為社會大衆所接受。漢字簡化有這樣幾種方式。

一種是:合并。用一個筆畫少的字,兼并另一個筆畫多的字。

比如用後被合并為後。兩者并無意義上的聯系。

一種是:簡省。用一個字的部分形體來替代這個字。

比如用左上角的聲替代整個繁體字聲。

一種是:替代。用一個筆畫符号,替代筆畫較多的構件。

戲→戲,勸→勸,觀→觀,鄧→鄧,鷄→雞,這裡有個“又”符号,替代了漢字中筆畫較多的構件。

繁體字存在的意義,可能在于:

一是繁體字給人以儀式感,代表了對古代文化的欣賞和尊重。

二是繁體字在簡化字盛行的今天,給人以陌生感,反而能讓勾起我們反思傳統的願望。知道“幾乎”的“幾”寫作“”,“為什麼”的“為”寫作“”,是不是有點小驚訝呢?

三是在古典文化領域,暫不說專業研究者,對于一般讀者閱讀古籍,包括書法愛好者來說,認識繁體字也是一項基本能力。這個是繁體字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

簡體字的不足之處,在于繁體字轉化為簡體時,不太合适或不可避免的簡省、合并、替代,一定程度上導緻漢字意義的混亂,同時也造成了漢字構形理據的缺失。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一個趨勢,曆史上就有,但是不可操之過急。上世紀70年代二次簡化字的廢止就是一個例子。的确,排除對古代文化典籍的解讀,漢字簡化對于正常的交流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畢竟,漢字隻是一種符号而已。

是不是有一天,繁體字會不會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們展覽呢?或許吧,誰知道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