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标,但當我們說GDP的時候,不僅要看它的數字,更要看它的結構,因為每個國家的GDP算法都不一樣。隻有全面地去看懂GDP的指标,才能夠完整地去把握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9月19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和助理研究員羅峰圍繞GDP展開了演講與讨論。
羅峰提到,作為一個經濟核算的指标,GDP其實存在着一些天然的局限性。
首先,GDP它雖然可以很好地去概括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但是它很難去衡量在國民幸福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一個成果,尤其是,它是沒有辦法去探讨經濟發展是否能夠惠及民衆這些社會問題的。
第二,它是一個緻力于跨國比較的指标,GDP它可以很好地衡量那些方便跨國流動的物資,但是在一些本地化産品上,特别是涉及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比較是存在極大的不足的。
第三,GDP它沒有辦法很好地去估量經濟增長對于自然資源的濫用,和對于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因此,不同的國家和組織都提出了很多相應的修正方法,或者是一些替代性的指标。例如,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這項指标就涉及到了國民的預期壽命、教育水平以及生活質量等等,而且兼顧了人均的一個國民生産總值。張教授在節目中提到了一個購買力平價(PPP),它主要是試圖去克服不同國家的物價水平差異的一個指标。按照購買力平價調整之後的GDP,在評價不同國家的本地化服務和産品的購買能力上其實更具現實意義。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