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漿是古玩行業的術語,但凡上了年頭的老物件,表面都有一層自然的光澤,瓷器的這層光澤在釉面之上,摸起來似有水汽,這絕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即便是沒有經過傳世的出土瓷器,這層包漿也是存在的,年頭越長,包漿越厚重,另外不止是瓷器,玉器、銅器、古錢上也都有包漿。
那麼,這層包漿到底是什麼?
科學的解釋是指文物的表面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形成的一層透明的氧化層,就類似于一種膜,當然它的厚度是非常薄的,薄到什麼程度?你不能靠宏觀的工具可靠的計量,它的單位一般是微米級的。
瓷器的表面是釉,在各種文物中,釉面基本上都是人為的做上去的,它的制作工藝一般是研磨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材料,制成釉漿,均勻的塗在瓷器的表面,入窯燒制,出窯後就形成了表面一層透明的釉,因此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SiO2),二氧化矽在空氣中氧氣和水分的作用下,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化合物,這就是包漿,甚至于一些人利用現代科技測出了包漿的成分,給出了(SiO2 · XH2O)這樣的分子式,名字大概應該叫水合二氧化矽,有點化學基礎的人都知道這裡面的水叫結構水,類似于一些鹽類的水合物,當鹽從溶液中析出時,往往帶有一定數量的結晶水,内部不是鹽和水兩個獨立的部分,而是一種穩定的化合物,是一個整體。
以上就是瓷器包漿的科學解釋,至于這層透明的包漿為何會改變瓷器的光澤,有些人給出了物理學上的解釋,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物體的表面都會反光(或者叫折射),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應越好,以至于像鏡面一樣可以清晰的反射人的容貌,而由于包漿的存在,改善了微觀世界中瓷器的釉面,讓反射光發生了變化,以至于形成一種類似亞光的效果,含蓄溫潤,幽幽的毫不張揚。
既然認定包漿的形成來自于一種化學機理,那麼問題又來了,文玩行業常說的包漿可以通過手盤來實現又是什麼意思呢?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一些核桃、木器、金剛菩提,甚至是玉米,确實也能夠通過盤玩迅速包漿,它們的表面又沒有水合二氧化矽,這讓我們前面的理論迅速瓦解,這時又有人給出了理論依據,說人的手上有汗液和油脂,附着于文玩表面上時,能夠加速表面的氧化作用,進而在短期内形成穩定的包漿,以至于達到一種晶瑩剔透的效果。
其實吧,在小編看來,理論歸理論,凡事都應尊重科學,然而經年日久的沉澱用科學解釋出來,就失去了那種神秘的、原始的美,我們喜愛極具曆史滄桑的藝術品,正如尊重生命本身,它們是前人心血的結晶、是文化的積澱,也是我們的“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