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捕獲的鲨魚數量大約有1億條,每年死亡的鲨魚占其總數的6.4%~7.9%。這些鲨魚被割掉魚鳍後,重新丢回海裡,割下來的魚鳍經加工後就是人們所說的魚翅。那為什麼人們隻吃鲨魚的魚鳍呢?它的肉不能吃嗎?
其實我國食用鲨魚的曆史可追溯至宋朝,當時對于鲨魚的食用僅限于魚皮和魚唇,北宋官員梅堯臣為了答謝朋友饋贈的鲨魚皮脍,就寫下過《答持國遺魦魚皮脍》一詩,這裡的鲨魚皮脍就是用鲨魚皮做成的食物。
但對于魚翅的食用真正開始于明朝,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鲨魚鳍内含有膠狀翅絲,處理後口味異常鮮美,至此魚翅開始慢慢出現在達官貴人的宴席上。
明代官員劉若愚在《明宮史》中就記載了先帝最愛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鳆魚、鲨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這裡面的鲨魚筋就是魚翅。從明至清,關于魚翅的鮮美昂貴多有記載。但對于鲨魚肉卻很少有人提及,相對于人們對魚翅的趨之若鹜,為何鲨魚肉無人問津?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好吃,有人形容鲨魚肉聞起來就像廁所的味道。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味道呢?
我們從鲨魚本身來說,鲨魚作為一種海水軟骨魚,其血液中的尿素含量較高,所含鹽分稍高于所生活的海水。而水分子總是從水多的地方,滲透到水少的地方,即從濃度低的溶液到濃度高的溶液。
所以海水中的水分就會從魚鰓進入體内,從而增加鲨魚體内的水分含量,然後導緻鲨魚的排尿量增加,尿素流失增多。随後鲨魚體内的鹽分降低,水分子就會向海水滲透,最終造成自身缺水的狀态。
所以鲨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減少排尿量,提高自身血液中尿素的含量,以此達到一個滲透壓的平衡。并且為了更好地在海水中生活,它們還具有吸收尿素來提高體内滲透壓的能力。鲨魚能将體内70%~99.5%的含氮廢物,以尿素的形式保存下來。
要知道一般脊椎動物體内,僅有0.01%~0.03%的尿素。而通過這樣的方式,鲨魚血液中的尿素含量能達到2%~2.5%,高濃度的尿素會在鲨魚死後代謝成氨,從而産生濃重的“尿味”,所以這也就是人們不吃鲨魚肉的原因了。
但盡管如此,僅為了鲨魚身上的魚鳍,每年人類都能從海洋中捕撈大量的鲨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記載,在1960-2015年間,世界主要海域的鲨魚兼捕總量近3000萬噸。其中全球鲨魚捕撈量在2008年達到峰值,接近60萬噸。過去的100年裡,全球鲨魚總量減少了90%。
最新研究顯示,由于過度捕撈,全球遠洋鲨魚和鳐魚數量大幅減少,其中近四分之三的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鲨魚作為海洋生态環境中的頂層獵食者,在維系海洋生态系統平衡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作為捕食者的鲨魚數量顯著減少,那麼其被捕食對象的數量和行為都會發生改變,最終導緻的就是整個生态系統的失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