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學僧問雲居禅師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後總不勝懊悔,請問老師,為什麼我有那麼多的懊悔呢?”
雲居禅師道:“你且先聽我的十後悔:
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别後悔;
三、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為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财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這以上十種後悔,你是哪裡種後悔?”
學僧摸摸頭腦,無可奈何地說道:“老師!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
雲居禅師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療呀!”
學僧問道:“我就是因為不懂得治療,所以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雲居禅師開示道:“你隻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得财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這一字的藥,你好好服用!”
人的惡習,往往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掉淚,假如能慎于始,就不會事後懊悔了。有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衆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
對好事,太多的否定,當然就會後悔;假如對好事肯定,對壞事否定,那就不會後悔了。
而王小波也說過,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為了讓你幹了以後後悔而設,所以你不管幹了什麼事,都不要後悔。
為什麼會後悔?
和本咨詢認為關鍵不在于我們怎麼做,而在于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做的事情?
從心理學來說,這其實事情的發生隻是引起情緒的間接因素,而關鍵是因素是我們對于事情是如何看待的?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情緒ABC理論,就是告訴我們,情緒是如何被我們的不合理信念影響的。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隻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确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如圖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産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于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不合理信念如何作用情緒?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
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産生情緒困擾。
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ABC理論中:
A表示誘發性事件。
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産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
C表示自己産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緻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
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
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隻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
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
于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和本咨詢認為,人是非常複雜的生物,既有理性、合理的一面,也有非理性、不可理喻的一面。
一些負面而持久的情緒,就是由我們不合理的信念、想法導緻的,而且進而影響了我們對于事情的處理。
例如,同樣是面對一道難題,小白和小黑都是解了一半沒有解出來,而沒有拿到分數。
小白覺得,太糟糕了,自己為什麼要在這樣的題目上浪費時間?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題了。
而小黑認為,自己還差一半就能解出來了,太棒了,下次再努力努力就好了。
這樣長期以往,小白就會習:難題=0分=白做=浪費時間=糟糕的結果,就會出現一個念頭,這道題這麼難,完了完了,我要丢分了。
延展到其他的事情上,就會認為其他的時候,也會有糟糕的結果,而不去努力,不改變現狀,一味的消極。
這就是形成了不合理性信念中的一個常見的想法——糟糕至極。
這樣類似的想法還有很多,例如在職場中,失去這份工作,我就完了;在戀愛中,他\她離開我,我就完了;在互動中,得不到認可,我就完了…….
類似的想法還有很多,和本咨詢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我們回到小黑的例子,小黑并沒有放棄解難題,雖然他們同樣沒有得到分數,但是小黑認為自己已經解了一半,吸取了經驗,或許他得經曆好幾次才能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要面對不僅僅是内心的壓力,而且還有來自其他方面壓力。
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心态上的看法不同,造成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小黑是積極的,而小白是消極的。
在現實中,和本咨詢認為我們同樣會面對難題,如面試工作對于職場新手來說是難題;戀愛關系對于一對不成熟的伴侶是難題;而往後的人生,對于我們每個沒有經曆過的人來說,甚至是一個未知的難題。
既然我們都要面對難題,那麼要不要選擇一種積極的看法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