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内, 《昆蟲記》經常以啟迪讀者科學知識的課外閱讀經典的形式出現,各種插圖本、有聲讀物深受大家,特别是青少年的喜愛。這部作品之所以曆經一百多年的淘洗仍能經久不衰,那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文學作品有所不同,是一部集學術性與文學性于一體的經典著作。閱讀這部著作不僅能讓人汲取知識,還能收獲許多感悟。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在法國南部聖萊昂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貧困,法布爾四歲時被父母寄養在鄰近的祖父母家中。鄉間的牛羊、禽類,以及花鳥蟲草成為了法布爾童年時期最好的玩伴,也促使他對大自然的一切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蘊含的真理。
七歲時,法布爾重新回到父母身邊,開始接受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沃克呂茲師範學校的公費生,畢業後,在一所小學裡當教員。任教之餘,他潛心研究昆蟲,根據自己的直接觀察,撰寫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由于教師的薪資待遇很低,法布爾一生都未擺脫經濟拮據的困境,直到五十多歲時,他才依靠辛苦攢下的稿費,在普羅旺斯買下一處坐落在荒地上的舊宅。法布爾将這片荒地命名為“阿爾瑪斯”至此他終于實現了“擁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觀察昆蟲”的願望。法布爾把“阿爾瑪斯”當成自己的家和昆蟲實驗場,在那裡專心緻志地思考、觀察、實驗和寫作。 1910年,當《昆蟲記》的第十卷問世時,他已經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蟲記》的法文題目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直譯的話,可以譯為 《昆蟲學回憶錄》。周作人最早把這本書譯作《昆蟲記》,而後一直被譯界沿用至今。法布爾之前的昆蟲學家隻做昆蟲的搜集與分類工作,他們手持放大鏡,解剖昆蟲屍體,仔細地查看昆蟲的觸角、大颚、翅膀和足,卻不思考這些器官在昆蟲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們對昆蟲的判斷力、本能和生活習性甚少研究。
專家們根據昆蟲的外形給其命名,把身體構造相同的昆蟲歸入同一種類。法布爾通過細緻入微地觀察,發現這種做法并不合理,因此,他給《昆蟲記》取了一個副标題《Etudesur l’instinct et les moeursdes insectes》(《對昆蟲本能及習性的研究》),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活生生的昆蟲,“研究它們在存活時的狀态,它們的本能和習性,才能和感情”,根據昆蟲“工人”所從事的職業來給其命名。法布爾的研究以直接觀察為依據,就像他自己說的 : “ 在對某個事物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摸,而且不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鐵證下歸順聽從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學探索精神來觀察昆蟲的勞作,以富有情感的筆調來描寫昆蟲的生活,使得《昆蟲記》自問世以來就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雖然法布爾開始動筆寫作《昆蟲記》時,已經年過百半,但他仍像一個好奇心滿溢的孩童一樣,喜歡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根據問題進行觀察和實驗。 “我習慣在每個答案後跟着提一個新問題,直到碰到不可知之牆為止”。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正是憑着對昆蟲所懷有的濃厚興趣,法布爾才把大半輩子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蟲上,就像他自己所說:“在昆蟲學大量的領域内需要天真。沒有大量這種資質———在講求實際者眼中的奇思怪想,誰還會去關心小小的蟲子呢?”。
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出生、蛻變、築巢、覓食、求偶、繁殖,以孩童般的視角,真實而質樸的筆調記錄下昆蟲的本能和習性,展現給讀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生趣盎然的畫面。在他的筆下,小小的昆蟲們無一不是身懷技藝的行家裡手:長腹蜂是揮舞瓦刀的“泥瓦工”,黑蛛蜂是技藝高超的“制陶工”,土蜂是下針精确無誤的“麻醉師”,切葉蜂是名副其實的“裁剪工”,黃斑蜂是技藝驚人的“鞣氈大師”,而蜾蠃則是 “ 挖掘工 ”、 “ 采脂工 ” 和“粉刷工”。
下面請看“演唱者”蟋蟀放聲高歌的場景:
“園子裡夜間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開着紅花的岩薔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隊員;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葉茂的野草莓樹,那些笃蓐香都變成了一個個合唱團。所有這些小生物在灌木叢間用它們清脆動人的聲音互問互答;或者不如說,每個歌手不管别人唱什麼坎蒂列那(譯者注:中世紀時的一種叙事抒情歌曲),獨自在慶祝自己的歡樂。在天上,就在我頭頂上,天鵝星座在銀河中劃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就在我的四周,蟋蟀的交響樂在抑揚起伏。這歌唱自己歡樂的小不點兒令我忘記了群星璀璨的場面。這些天上的眼睛平靜而冷漠 地瞧着我們,我們對于這些星星是一無所知的。”
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昆蟲記》除了是一部嚴謹的昆蟲學作品,還是一部優美的散文巨著,它實現了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為一。它不像其他科學類作品那般内容晦澀難懂,用詞枯燥無味,讀來反而給人一種妙趣橫生,仿佛與蟲兒面對面交流的感覺。縱觀洋洋灑灑的十卷本《昆蟲記》,其語言樸素而純真,文風流暢優美,隽永風趣,深入淺出,使得這部著作不愧有“昆蟲的史詩”之稱。
除了将昆蟲纖毫畢現的形态特征展現在讀者面前,法布爾對蟲兒心理,情感的揣摩與刻畫也可謂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他本人也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譬如,毛刺泥蜂在攻擊毛蟲得手之後,用跗節跺腳,梳理翅膀,不時地把大颚和前額貼在地面上,用後足将身體撐得高高地,仿佛要翻筋鬥似的。法布爾認為這些動作是毛刺泥蜂表達心中喜悅的一種方式,就好比當人類沉浸在成功所帶來的歡樂中時,會做出搓手的動作一樣,有時候,法布爾也會從人類的倫理道德視角來解讀昆蟲的行為,正是蟲兒身上所帶有的這種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該書與衆不同,引人入勝。
如果不是法布爾對渺小生命所懷有的尊重與熱愛,不是他的悉心觀察和詳細描述,也許蟲兒的這些故事還不為人所知。法布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讓我們領略到昆蟲那妙不可言的靈性。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每一種昆蟲,他就像是一個為兒孫講述故事的老人,把昆蟲世界的趣事兒向讀者娓娓道來,令人回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