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食物越吃濕氣越少?大家好,我是米醫生轉眼進入春夏之交,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八種食物越吃濕氣越少?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米醫生
轉眼進入春夏之交
春天餘額僅剩不到7天
近日來
天氣陰晴不定,忽冷忽熱
潮濕的環境容易讓濕邪
侵入人體,影響脾胃
脾胃運化不行
會導緻很多疾病症狀
比如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
頭重如裹、精神疲憊
關節肌肉酸重
等等等。。。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
米醫生,怎麼才能緩解這些症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們首先得知道一點——
春夏之交
是脾胃既充盛
又不穩定的時期
因為根據五行理論
此時心火漸旺
火(心)生土(脾)
漸旺心火會帶動脾土運作
脾胃氣血開始充盛
但因春主肝木
加上今年木運太過
過亢的肝木會克脾土
導緻脾土衰弱
無力運化水濕
所以春夏之交
危機四伏
一定要顧護好脾胃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呢?
很簡單
首先要做的
就是遠離傷害身體的這三件事——
一,少吃蒜、薤、雞雉肉
孫思邈在《孫真人攝養論》說:
《孫真人攝養論》:“四月(農曆四月),勿食大蒜,傷神魂,損膽氣。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發痰水。勿食雞雉肉,令人生癰疽,逆元氣,勿食鳝魚,害人。”
農曆四月
應少吃大蒜
容易傷神魂,損膽氣
《本草從新》載:
“大蒜生痰動火,散氣耗血。”
所以氣血虛弱、内熱的人要注意
而且蒜味最辛
走清竅,通眼睛
嵇康在《養生論》中說
“葷辛害目”
意思就是多吃大蒜
容易造成眼睛的損傷
少吃生薤(生藠頭)
藠頭性溫味辛,溫陽散結
過量食用會加重氣虛、陰虛
藠頭還具有強烈刺激性
生吃對胃腸道黏膜刺激性很大
容易出現反酸、燒心或是嘔吐
雞雉肉(野雞肉)也該少吃
野雞肉是溫補的發物
唐代食醫孟诜曾說它
“發五痔諸瘡疥”
陰虛、體質偏熱的人吃了
容易生癰疽,傷元氣
除了野雞肉
鳝魚也是發物
容易助長肝邪
影響脾胃運作
進而影響運化水濕
二,增酸味,減苦味
除了上面那點
孫思邈還說了
四月宜“增酸減苦”
《孫真人攝養論》:“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胃氣。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風。”
就是說飲食方面
應增加酸味,減少苦味
因為農曆四月進入夏季
此時正是肝木把“重心”
移交給心火的關鍵時期
肝減弱,心漸強
此時應多食烏梅、山楂等酸味食物
補腎養肝,調養胃氣
此外
在睡覺的時候
也要謹防暴露在“星宿”下
(可以理解為睡覺時開窗吹風)
尤避西北二方風
可能會導緻中風
三,少寒涼,少冷飲
天氣轉暖,冷食走俏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看到
已經有朋友團購起了西瓜和冷飲
但是,夏天的來臨
帶來的不僅是天氣變熱
還常伴随着時不時的雨水
濕氣會變重
中醫認為
人體如果被外濕侵襲
外濕也會阻礙脾的運化
導緻人體濕氣加重
如果本來就脾腎陽氣不足之人
就更會容易受到外濕的侵襲
所以這個時候
飲食上就要忌生冷寒涼
以免導緻濕邪内生
可以吃一點健脾祛濕的食物
炒白扁豆,山藥,炒薏苡仁等
生活上可以用溫膽湯泡腳
在健脾祛濕化痰的基礎上
通過熱水浸泡雙腳
微微發汗
促進濕氣從體表散發
好了,再一次提醒大家
春夏之交,氣候多變
似川劇變臉,瞬息萬變
冷、暖、幹、燥、濕輪番上陣
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的健康來說
都是很大的挑戰
so,千萬别掉以輕心
增酸味,減苦味
忌生冷,注意防風
對付多變天氣
全靠防患于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