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灑脫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公元762年離開人間,卒于今安當塗,享年62歲。一代詩壇巨星的逝世讓人唏噓不已的同時,也讓人們也對他死因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關于他的死,人們有諸多不同說法,不過可大緻歸納為“醉死說”“病死說”及“溺死說”三種。
一、醉死說
根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與宣城”,這種說法應該比較信。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李白鬥酒詩百篇”,正是說明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他也因此有“醉仙”的美譽。即使現在人們讀李白的詩作,也能聞到一股濃重的酒味。李白的《将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叙贈江陽宰能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觞《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顔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更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因此不少學者自然地将李白的死因與醉酒緻命聯系起來,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該文指出,李白因喝酒加重了病情而導緻喪命,并且在詩文中還誇張地說李白即使升天了,他的靈魂都是帶着醉意的。從上面的資料及學者的研究推測可見,李白是因為嗜酒加重了自己的病情而喪命的。
二、病死說
據李白的族叔,塗縣令李陽冰的《草堂集序》記載,“陽冰試弦歌于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挂冠,公又疾丞,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唐代李華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序》中也說:“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并且于公元791年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礙記》中更是記載:君名白,天寶初诏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于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的“疾亟”“賦臨終歌而”“以疾終”,都清清楚楚地告訴人們,李白是因病而終的。現代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61歲曾遊金陵,在宣城、曆陽二郡間往返。李光弼東鎮臨準時,李白不顧自己年邁,決計請纓殺敵,可惜剛到金陵就發病了,隻得中途返回。這是“腐脅疾”初期,應該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而“腐脅疾”最終也要了詩仙的性命,使他死在了當塗。
三、溺死說
此種說法頗具有幾分神奇色彩,并且與李白的性格也有着幾分吻合。大家都知道李白愛酒,也知道他同樣愛月、愛狂,因此有不少學者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聯系起來,這便産生了富有神奇色彩的“溺死說”。五代時,王定保在《唐摭言》中雲:“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此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記載:“(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礬,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采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銮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裡遊。’蘇轼見之,疑唐人所作,歎賞不止。”那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李白的死抱有什麼看法呢?宋朝陳善《扪虱新話》中記載道:“坡(蘇東坡)又嘗贈潘谷詩雲: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由此可見,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說法在民間流傳較為廣泛,并且也深入民心當代富有詩人氣質的學者安旗在《李白縱橫探》一書中,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自臨終的情景,他這樣寫道,“夜,已深了;人,已老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着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鲸魚背上随波逐流去了,永遠地去了。”的确懷着對李白無限的敬意,千百年來人們都甯肯相信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唐代大詩人,是跨鲸背仙遊羽化去的。
總而言之,李白的死因與醉酒有關是肯定的,但究竟是醉死、病死還是溺死呢?清人王琦雲:“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也就是說,這幾種情況均有可能,很難得出定論。因此,李白究竟是由于何種原因而亡恐怕還會争論下去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