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何懼高溫酷暑

何懼高溫酷暑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1:05:25

2022年廣東的三伏天,到8月24日就結束了。台風“馬鞍”來襲,廣東的高溫一夜間退了下來。然而,在台風吹不到的地方,高溫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着。

從歐洲的萊茵河到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全球大河都正在經受幹旱的考驗,農業、能源、制造業等經濟生産也被打亂了節奏。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1850-1900年間平均5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當前的氣候狀态下約每10年發生一次。更不确定、更極端的高溫将成為威脅人類的“新常态”。

在今年“超長待機”的高溫下,是時候關心一下“幹旱”了。

歐美“母親河”渴!渴!渴!

人們印象裡,英國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國家。然而,今年整個夏天,英國的英格蘭地區幾乎沒有下一場像樣的雨。據英國氣象局統計,英格蘭進入了自1935年以來最幹旱的7月。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

8月14日,倫敦格林威治公園草坪枯黃。/視覺中國

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有英國“母親河”的美譽。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短片裡,當時的泰晤士河源頭綠意盎然。

然而,進入今年8月,泰晤士源頭往下移了七八公裡,從源頭往下數公裡河床泥土裸露,偶見水坑。盡管專家說居民日常用水可保障,但英國人還是搬空了超市的瓶裝水。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2

2022年8月8日,靠近泰晤士河源頭的幹涸河床。/視覺中國

最近,英國出台了最嚴“禁水令”。8月24日起,倫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區的1500萬當地居民将不得使用軟管水槍洗車、給花園菜園澆水或者洗窗,違者将被罰1000英鎊。

放眼歐洲,英國的幹旱還不是最嚴重的。事實上,西歐、中歐和南歐近兩個月的降雨量都少得可憐。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警告,歐洲可能遭遇“50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3

高溫席卷半個歐洲。/世界氣象組織

意大利的“母親河”波河,從今年6月起就開始喊“渴”。波河滋潤了意大利約1/3的農田,孕育出米蘭時裝、都靈汽車和佛羅倫薩藝術。

這場嚴重幹旱,使波河部分河段水位降至腳踝,入海口海水倒灌。别說劃船遊泳,就是洗腳都嫌這水太淺。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4

意大利波河一段幹裂的河床。/視覺中國

自7月以來,意大利政府宣布波河周邊地區進入緊急狀态。當地農業生産者聯盟機構預計,幹旱天氣可能将造成30%至40%的季節性收成損失。

為了節水,波河平原125個小鎮實行定量供水計劃,夜間供水暫停。如果家裡沒儲備水,半夜上廁所估計得天亮才能沖。

意大利北部一座1.6萬人的小鎮,從6月開始禁止理發師給顧客洗兩次頭,違規的店鋪将面臨最高500歐元的罰款。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5

易北河靠近德國與捷克邊境的地方,一塊400多年前埋入河中的石頭露出水面,上面刻着“如果你看到我了,那就哭泣吧!”這些石頭叫“饑餓石”,前人用來預警幹旱所導緻的糧食短缺和饑荒。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6

“饑餓石”重現人間。/CCTV 2

隔着一個大西洋的美國牛仔,已在默默流淚。據美國幹旱監測機構(USDM)的數據,美國西部近80%的地區受幹旱影響,4000萬人的“母親河”科羅拉多河的水量創下曆史新低。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西部不少農民7月底已耗光了儲備的水草。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西部牛仔,有人拿出種子來喂牛,有人被迫出售牛群以維持生計。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7

米德湖國家休閑區位于美國胡佛大壩附近。一艘沉于湖底的船插在泥土中。/視覺中國

據IPCC的評估,熱浪與幹旱的複合并發,風險可能從糧食安全領域,傳導至經濟社會領域,通過糧食進出口和價格波動,從而影響全球貿易。

美國是世界的主要農業産出國,産品包括大豆、小麥、肉類等。非洲多個國家嚴重依賴美國的糧食援助。如果美國的農業減産,這些國家可能就遭殃。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8

被高溫“烤”壞的玉米。/視覺中國

此外,美國和英國的氣象學家都警告,被幹旱折騰過的土地,更可能發生特大洪水。幹旱使地表有機物大量流失,就像給土地穿上“防水外套”。如果大旱後碰上暴雨,雨水無法滲入土層,容易形成洪水。

要結束幹旱,雨勢不能太迅猛,雨量要高于平均水平,時長最好持續數周。缺少這三要素,都可能出現字面意義上的“水深火熱”。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9

8月22日,美國得克薩斯州,一輛汽車被淹沒在洪水中。/視覺中國

歐洲發電廠慌!慌!慌!

除了農業和畜牧業外,幹旱的影響正在傳導到沿河流域的貨運和工業生産。

水路可謂是歐洲的“阿喀琉斯之踵”,而萊茵河則是德國的“生命線”,重要又脆弱。從煤炭、糧食、汽車零件到化學原料,德國約有2億噸的貨物指望萊茵河來運輸。

2022年,曆經了幾波熱浪和幹旱,萊茵河的水位大幅下降。正常情況下,萊茵河的夏季水位大約為2米,但當前萊茵河部分河段水深已不足1米。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0

遊人可站到萊茵河的河床上遠眺科隆大教堂。/視覺中國

在萊茵河中遊的考布鎮,有一個古老的水位測量站。據央視新聞報道,8月15日考布鎮的水位高度為32厘米。而船隻滿載航行,水位至少需要達到1.5米。

8月20日,德國一家大型煉油廠已開始減産。德國工業聯合會發出警告,由于原材料供應無法保障,更多行業将會減産或完全停産。

升高的運輸成本和風險,将給德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2018年萊茵河因故停運6個月,損失50億歐元,2022年的影響恐怕隻會比上次更嚴重。

今夏的高溫幹旱,給如火如荼的清潔能源發展來了個“急刹車”。

首當其沖的是水電。挪威有“歐洲電池”之稱,是歐洲主要的電力出口國之一,其中20%的電力出口到其它國家。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1

挪威受幹旱影響的主要是南部地區。/視覺中國

該國擁有1800個水庫,超過九成的電力來自于水力發電。挪威水資源和能源局統計顯示,全國水庫平均蓄水率為67.9%,而過去10年同期平均水平為77.7%。

如果水庫水位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挪威政府表示可能會限制電力出口。對于挪威水電的主要客戶,德國、荷蘭和英國等國已開始為即将上漲的電費而瑟瑟發抖。

天空不下雨,為啥不用太陽能發電?很抱歉,太陽能也愛莫能助。有報道稱,光伏發電闆“怕曬”,高溫會導緻發電闆功率損耗在10%至25%之間。至于風電,高溫下恐怕隻有熱浪,沒有多少風。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2

8月12日,德國Luckau,向日葵曬蔫了,附近的風力渦輪機也被高溫損毀。/視覺中國

清潔能源不行,那麼換種方式發電可以嗎?法國是歐洲另一電力出口大國,也是歐洲最大的核能國家,它今夏的電量也不太夠。

高溫下,核電廠附近的河水溫度大幅提升,導緻核電廠無法獲得足夠的冷卻水。法國核電站的反應堆本就老舊,現在冷卻水又缺乏,核電生産難上加難。

據法國電力輸送網絡公司的報告,6月法國核能發電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了近三成。今年上半年,法國不僅失去了歐洲最大電力出口國的地位,甚至還變為電力淨進口國。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3

鳥瞰法國一家核電站。/視覺中國

水電、核電都受河流影響,燒煤發電總可以了吧?為了緩解當前的能源危機,德國政府今年推遲了“碳中和”目标的實現計劃,8月初還重啟本應廢棄的燃煤發電站。

盡管德國人妥協了,但大自然并沒有放過他們。據《中國氣象報》報道, 隻要萊茵河水位降至40厘米以下,大多數運載煤炭的大型船舶就難以通行。而從海外進口的1億多噸煤炭,需經過萊茵河運到發電廠。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4

8月13日,德國杜伊斯堡,萊茵河上一艘運輸煤炭的貨船。/視覺中國

由于煤炭運輸無法保障,德國西南部兩座燃煤發電廠的電力生産,在9月初前可能出現異常。

時代的灰塵,落到普通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歐洲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德國電價在過去12個月增長了6倍,達到每兆瓦時477歐元,相當于1度電要3.27元人民币(1兆瓦時=1000度)。

德國不少打工人已對“下個月的電費單”産生PTSD。據路透社報道,部分德國人從4月開始在家門前囤起木柴,為過冬做準備,沒有壁爐的人家也在想辦法蓋一個。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5

德國電價在沒完沒了地破紀錄。/Bloomberg

持續的幹旱,微小的行動

2022年夏天的高溫幹旱,其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今年6月以來,主要影響中國夏季高溫形成的副熱帶高壓、大西洋高壓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形成了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

在暖高壓帶的控制之下,空氣幹燥無雲、地面增溫快,并且持續時間長,這導緻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溫幹旱。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6

8月14日,倫敦海德公園,草坪枯黃,躺椅上空無一人。/視覺中國

追究更深層的原因,全球變暖無疑是廣泛幹旱的“病根”。氣候變暖導緻水的蒸發量增加,這意味着地下水滲透和地表水分的減少。

據環境科學類頂級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一項調查顯示,2000年以來,大約42%的幹旱是由于氣候變化發生的。

這次幹旱不是一次巧合,更像是全球暖化積蓄已久的反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于2022年5月發布報告《2022年幹旱數據》,彙編了關于幹旱相關信息和數據的權威數據:

1)從1970年到2019年,幹旱是導緻人類損失最大的危害之一,總共約有65萬人死亡,其中超過九成受影響人群在發展中國家;

2)與過去20年相比,幹旱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了29%,全球超過23億人面臨缺水的壓力;

3)預計到2040年,每4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生活在極端缺水的地區,而且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幸免。

何懼高溫酷暑(我還怕這兩個字)17

全球幹旱指數分布圖,顔色越深的地區,越可能發生幹旱。/UN

截至2019 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 1.1℃ 。也許你會問,不就是 1.1℃ 嗎?又怎樣?一個台風吹來,當天降溫可能也不止10℃。

這個1.1℃是放在全球尺度去平均下來的,這數字意味着冰川的消融、台風的增加、江河的斷流、水庫的幹涸、城市的限電、食物的減産,以及生命的代價。

據IPCC的評估,與升溫2℃相比,将全球升溫限制在1.5℃,到2050年可将暴露于氣候相關風險以及易陷于貧困的人口減少數億人。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魏科警告,我們這一代人已進入“氣候危機紀元”,正在并且将要經曆更多氣候危機。

氣候不僅僅在變化,它已經變成危機。高溫下,部分植物已在葉子和根系進化出節水模式,我們人類又當如何适應當今的氣候環境?

空調溫度别開太低、多坐公交地鐵、節水節電、少浪費食物、少用一次性塑料……這些環保行動的建議,相信你已無比熟悉。

這些行動也許十分微小,就像一滴水之于海洋、一片葉之于森林。然而,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去計算每個微行動所帶來的改變,而在于它能夠帶來的希望。

參考資料

[1]歐洲500年來最終旱災!丨英國報姐

[2]平均氣溫上升1.4℃意味着什麼?丨TEDXGuangzhou

[3]“氣候危機紀元”已至?一位氣象學者的示警丨澎湃

[4]2022,人類如何直面幹旱?丨氣候變化經濟學

[5]高溫幹旱加劇歐洲經濟困境丨中國經濟網

[6]“氣候危機紀元”或至,我們該怎麼辦?丨品玩

[7]當高溫不再是“偶發”,關注脆弱人群需成為“必然”丨綠色和平行動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