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他是老闆,他的工作是還債。
“跟大家承認,我以前都在裝,假裝沒事,假裝自己很厲害,如果我覺得還是沒有辦法改變我自己,還是一無是處,那就不要耽誤大家的青春了,善後的事情我自己來承擔,大家另謀高就吧。”公司年終總結會上,老闆金惟純對着底下的員工真誠又無奈地說到。
年終總結會,老闆沒有慷慨激昂鼓勵大家再接再厲,再創佳績,而是正兒八經地跟大家說散夥的事兒,老闆一波騷操作搞得所有人都懵圈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金惟純到底是誰?
金惟純,出生于台灣高雄眷村,是《商業周刊》創始人,曾任《中國時報》專欄組主任、《中國時報》主筆、《天下雜志》主編以及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1986年,一直有着“第一才子”的稱号。
1986年,他35歲,從美國回到台灣創辦《商業周刊》,創業之初是真的很慘,前面6年,《商業周刊》寫出來的雜志沒人看沒人買,公司沒有錢一直負債經營。借新債還舊債,金先生說他是老闆,他的工作是還債。
至于為什麼現在30幾年過去了,《商業周刊》依然還在,而且成為了衆所周知的主流雜志。一切的轉變從年終總結的自我認錯,交心談話開始。
老闆反思為什麼雜志生意慘淡,幾乎沒人看?一次開會他找到了原因,員工的水平太高了!
這也太逗了,員工水平高不是好事兒嘛!
請繼續往下看,為您揭開謎底。
一次開會,大家坐在一起讨論議題,金老闆驚訝地發現員工的發言自己聽不懂,于是他問旁邊的人:我們公司的員工水平都好高,他們說的我都聽不懂耶!
旁邊的人說:其實我也聽不懂。
會後他不死心有問了其它人,發現員工之間都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雜志銷量不好的原因找到了:自己人都看不懂,誰會花錢買自己看不懂的東西。
這之後不久,他召集大家開會,點出了問題,并跟大家說不要想着去做什麼大的選題,寫文章寫新聞就寫自己有觸動,有感覺的東西,隻有你用心了,你的讀者才能感覺到你的用心。
回想那次年終總結會他說到:“我那時沒想過那些話講出去之後會有什麼後果,我隻是完全真實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的感受是沒有策略,沒有想法,隻有一顆忏悔的心。從商業管理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領導者,不應該這樣說話,因為不符合管理學上和商業書上教的任何一個技巧,但也就是那一年,我們轉虧為盈。
年後,員工都回來了,沒有人離開,公司也沒有關門。他總結是他的真誠幫我渡過了難關。
以上,是我從金惟存先生作者光臨樊登讀書的訪談錄中整理而來,如他所說,人生隻有一件事,那就是修行。
讀《人生隻有一件事》後我有2點感觸比較深。
在工作中,我們學習如何跟人溝通,如何管理下屬,管理公司,用方法和技巧費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收效甚微,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是交心。
很多企業在培訓的時候大家要團結,要達成共識,要打造一緻性,但大多都用錯了方法。我們習慣用大腦是思考哪種方法更湊效,哪分技巧更能讓人接受,卻常常忽略了大腦是最不容易達成共識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計較,不管你怎麼做,都很難讓所有人滿意。頭腦在互動,其實是一場交鋒,看誰技高一籌,如此,怎麼達成共識?
作為老闆,他敢于站出來說自己在裝,是個假人,所以員工也卸下面具做真的自己,不去為了顯得自己有學問寫一些自己不懂的文章,而是用心去感受,做個有心人,寫出有溫度和感染力的文章,公司上下一心,故而轉虧為盈,實現雙赢。
那句老話說得好: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
《人生隻有一件事》剛看書名,我覺着是一本講套路的書,并沒有想要看的欲望,所以我放了一周才開始聽,那天下班随便打開聽了,發現作者是個有故事,活得很通透的人。
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如果人生隻有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活好,你若飄香,蝴蝶自來,獻給每一個追夢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