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上真實的易錯成語

曆史上真實的易錯成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4:01:58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是宋代大詩人陸遊《劍南詩稿˙書歎》中的二句,蠶的“作繭自縛”在他的眼中,留給自己的隻不過是壯志未酬的一個遺憾寫照。

然而,蠶蛾卻偏偏用自己日複一日的辛勞,默默中走出 “作繭自縛”的驿站,邁向了絲綢的美麗坦道,奉獻給了我們人類無數的舒适和美的享受。

提到絲綢,這話兒就有點長了,遠古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有着漫山遍野的桑樹,我們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時發現,一些小蟲兒能夠吐絲結繭,留下的那些繭殼可以拉出無數的細細長絲,這些長絲就這麼被他們拿來制成了絲絨,于是,最早利用蠶絲的事業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先是利用野蠶,後來随着定居生活的開始,野蠶也慢慢被他們拿到室内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了今天的家蠶。無數文物表明,最遲在公元前十六世紀,蠶已經在我國獲得廣泛家養。到了殷商時期,絲織技術更發展到绫織階段,能織出平紋、斜紋、花紋等等漂亮的樣式。

我國曆史上桑蠶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漢代,更造就了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沿着昆侖山北坡西行,經中亞、西亞,一直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通過以絲綢為代表的貿易,成就了我國聯接各國人民的友好紐帶。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一個古老見證,如今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正續寫出無數的新篇章。

春蠶的生活史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蠶,實際上隻不過是蠶蛾的幼蟲而已,蠶蛾作為一種完全變态的昆蟲,一生要經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曆史上真實的易錯成語(趣談成語學科學)1

蠶的生命曆程(來自網絡)

蠶蛾産下的卵很小很小,就像油菜籽那末丁點大,分量很輕,4萬來個蠶卵堆在一起,也隻不過50來克。每年的四月上旬,當桑樹剛剛萌芽,蠶蛾的卵也随之開始孵化,小蠶們恰如其時地破殼而出了。

剛孵出的小蠶,黑色多毛,像螞蟻一樣,被人形象地稱作蟻蠶。蟻蠶一出殼就開始吃桑葉,日夜不停地吃啊吃啊,吃了個四五天就會暫停進食,進入第一個休眠期。過了一天左右,當蛻去了一層皮,它們又開始吃桑葉了……。就這樣,從蟻蠶到吐絲作繭,要經過27-30天的時間,中間曆經四次的休眠期,陸續蛻去四層的皮,每次蛻皮後,這蠶兒便長大了一點。

蠶的每次蛻皮,都是在睡眠中進行,蠶兒雖然看似在睡眠,可體内其實并不平靜。原來,蠶的腦神經會分泌出一種腦激素,腦激素同時促使體内生成保幼激素和蛻皮激素。保幼激素的功能是使蠶蛻皮後,仍能維持有幼蟲的面貌,抑制成蟲特征的過早出現,使蠶兒保持在“青春年少”階段,而蛻皮激素的功能則促使幼蟲加速成熟。這兩者在對立統一中相反相成,推動蠶兒不斷地成長。當蠶長到了五齡期的中期,體内保幼激素基本上就停止了分泌,脫皮激素的機能,這時反而得到了加強,作為蠶蛾幼蟲的蠶兒就這樣成熟了。

蠶兒每次蛻皮的間隔時間被稱為“齡期”, 當蠶兒蛻完四層皮之後,就成了五齡蠶。五齡蠶隻要再吃上七至九天的桑葉,蠶兒通體就會呈現出黃色的半透明狀态,接着就開始吐絲作繭了。

蠶體内透明的東西就是制造蠶絲的原料,叫做絹絲液。絹絲液一旦被蠶吐了出來,一遇到空氣,很快就會凝結成為細絲,不要小看它吐出的這些細絲,竟然可長達1500多米。

曆史上真實的易錯成語(趣談成語學科學)2

蠶吐絲成繭(來自網絡)

正由于蠶的食糧——桑葉當中,含有水、蛋白質、糖類、脂肪等等成分。蠶吃進桑葉,經過消化分解,吸收了桑葉中的蛋白質和糖類,生成絹絲蛋白質,絹絲蛋白質形成的絹絲液,經過蠶的吐絲最後就纏繞成了一顆絲繭。

所以,蠶絲既不同于麻纖維,也不同于毛纖維,而是一種生物蛋白質,它完全是由蠶的生命演化而成。

蛹蠶吐絲結繭,就這麼把自個兒包裹到了裡邊,雖然這絲繭看起來封閉得嚴嚴實實,裡邊好像沒有什麼動靜,其實,它在裡邊正逐漸演變成了一隻蛹。

由于外界空氣仍可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繭上的空隙進入到絲繭裡邊,蛹蠶也就不斷從外界得到氧氣,促使體内貯藏的營養物質氧化分解,提供了成蛹所必需的能量,因此蛹不會死去。緊接着,它的身體又經曆了從蛹變蛾的蛻變羽化過程,長出完美的翅膀和生殖器官。絲繭就這樣保護着蛹和成蛾過程不受外部環境的幹擾。

蠶蛹經過13~14天,就會羽化變成一隻蛾,蠶蛾在出繭前,會吐出一種堿性液體,溶解掉粘着蠶絲的絲膠,使蠶絲得以分離。然後蠶蛾用頭和足把這部分絲撥開形成一個孔洞,終于破繭而出了。

出來的蠶蛾,雌雄各有不同,雌蛾身體比較肥大,腹部末端有毛絲,運動起來有點笨拙。而雄蛾身體則比較瘦小,腹部末端沒有毛絲,運動起來較為靈活。此時,雌蛾尾部會釋放出一種帶氣味的求偶信息素,引誘雄蛾過來交尾,交尾後的雄蛾會立即死去,而雌蛾則在産下500多顆卵以後,随之也慢慢離開了這個世界。死亡的原因很簡單:是蠶蛾和大部分昆蟲一樣,它們的口器都已經退化,不可能再吃任何食物,生存和交配所需的養分和能量,全都依靠幼蟲時期的積累。在交尾、産卵過程中,體内貯存的養分幾乎全都被消耗殆盡,加上蠶蛾體内組織衰退老化,同樣也加速了它們的死亡。

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愛蠶的民族,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蠶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蠶兒吐絲至盡而造福于人類,可以夠得上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物。你看它,吃的隻不過是片片的綠葉,睡得也隻不過是葦箔之類,奉獻給人類的卻是晶瑩閃亮的蠶絲,以及制成的美麗、溫暖衣衫。它的一生隻有四十多天,卻是一刻也不停地朝着一個終極目标努力:吐絲、結繭。當吐盡最後一寸絲,還要承擔起繁衍後代的任務,然後才終止了自己的奮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隐衆多無題詩中著名的二句。由于曆史上科學知識的局限,我們無須對李商隐這位當時的詩人求全責備,他雖然未能認識到“春蠶未死絲先盡”這樣一個科學而客觀的實際,但作為讴歌春蠶偉大犧牲精神所給予的藝術升華,仍然可謂一語中的,給蠶兒的短暫生命,留下了一個最美好的诠釋。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