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孝邦老師

黃孝邦老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12:21:30

這段視頻,是烏英苗寨群衆送别駐村工作隊隊員鄭昌昊的畫面,他們送來很多米酒、雞蛋、粽子,都是苗家最珍貴的傳統禮物。

駐村期間,鄭昌昊到底做了哪些事情?離别之際,群衆為何對他依依不舍,以苗寨最高禮儀送别呢?

他是我蹲點期間的室友,也是我的戰友,他的故事要從我的蹲點說起。

黃孝邦老師(黃孝邦我的苗寨室友)1

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家裡寫稿。

2017年,我開始到桂黔交界的烏英苗寨蹲點采訪,一蹲就是四年。我見證了室友們帶領群衆實現脫貧的整個曆程。

接下來,我要講述的是鄭昌昊的三個故事。

黃孝邦老師(黃孝邦我的苗寨室友)2

在桂黔烏英苗寨蹲點期間,和群衆在野外吃午飯。

烏英苗寨距離分社500多公裡,駕車需要兩天時間。這裡有絕美的風景,讓我完全想象不到它的貧困程度。實際情況是,烏英地處死角。當時,140戶的寨子,還有92戶尚未脫貧。基礎設施落後,寨子髒亂差;山多地少,群衆賴以為生的是人均兩三分梯田,依舊過着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生活。整體落後幾公裡外的寨子至少十年,可以說,烏英是當地最偏遠最貧困的一個苗寨。

我見證的第一件事就是“掃盲”。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烏英有“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傳統觀念,加上貧困落後,女孩子都不能上學讀書。所以,現在40歲以上的婦女,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

2020年3月,烏英婦女夜校開課,很多婦女就此圓了讀書夢。

開始很多婦女不想來,也不敢來,動員難隻是很小的問題。當時,鄭昌昊和我還不是室友,他是和幾個隊員一起住在村委所在的另外一個苗寨,距離烏英5公裡。每天晚上,他給婦女們上課到10點。然後,他要騎行返回村委宿舍。這位95後城市小鮮肉,沒有在農村生活過,走夜路,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鄭昌昊說,看到婦女們忙完一天的農活後,仍然積極來教室上課,她們這份熱愛和執着讓他很感動。

蹲點期間,我住在聯合黨支部辦公樓的一間辦公室裡,房間很小。

我跟鄭昌昊說,你過來跟我一起住吧。

兩個月後,他搬到烏英,跟我住一個房間。

後來,又住進了一名工作隊員和一名志願者。

我們就從鄉中學借來四個學生床架,一米寬,兩層高。

我們睡在下鋪,生活用品就堆在上鋪。四個人的小宿舍,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代。

鄭昌昊用知識點亮了苗寨,讓婦女們沉睡了幾十年的讀書夢的種子,生根發芽。如今,婦女夜校已經堅持了300多期。

課堂上,鄭昌昊是婦女們的老師。生活中,婦女們把鄭昌昊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而鄭昌昊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幫助婦女們的孩子們成長。這次,他把她們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

因為沒有文化,婦女們對孩子們的教育,力不從心。一些孩子不願上學,如何在這些孩子心中播下知識的種子。

這個事關烏英的未來,鄭昌昊決心和學校老師一起,要改變這一切。

清晨6:30,他準時起床,去教室,督促孩子們早讀。然後和老師一起,帶着他們巡寨做衛生。下午4:10,學校放學,他組織孩子們軍訓。

這樣的工作,每天如此,從未間斷。

第三個,我講收獲的故事。

4月16日,在苗寨的見證下,在孩子們的祝福歌聲中,鄭昌昊在向女朋友吳晗求婚。

而鄭昌昊在這場戰鬥中,不僅得到了錘煉,收獲了成長,自己的愛情也經受了時間和距離考驗,并在苗寨修成正果。

寨子更漂亮更幹淨了,婦女們會講普通話了,孩子們進步了……

黃孝邦老師(黃孝邦我的苗寨室友)3

在桂黔烏英苗寨蹲點期間,在雨中拍攝群衆建設場面。

曾是貧中之貧的硬骨頭烏英苗寨。短短幾年,三條公路、四座橋、排污工程、教學樓、戲台、文化廣場、蘆笙柱……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完工,蘆笙、亮布、農耕等多個民族文化項目穩步推進……如今,木樓林立百戶同心、橋橫路坦交通便捷……已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的烏英,迎來了新的生機。

5月11日,鄭昌昊結束在村裡的駐村工作。離别之際,剛剛學會寫字的婦女們,寫下了挽留的話,塗塗改改,但一筆一畫格外認真。

鄭昌昊,這位年輕的共産黨員,和戰友們一起,用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全心全意為苗寨謀幸福。他用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打動了一座苗寨,讓群衆切身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強大和我們黨的偉大。

黃孝邦老師(黃孝邦我的苗寨室友)4

在桂黔烏英苗寨蹲點期間拍攝群衆建設場面

在脫貧攻堅的最後兩三年,我們宿舍四個人和村幹部、黨員、村民骨幹,各種力量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團結的脫貧攻堅隊伍,一起為苗寨的脫貧和發展出謀劃策,一起修橋建樓、發展産業、改善辦學條件……

如今,我們四個人中,有三個人已經不常住在村裡了。鄭昌昊說,床鋪、棉被、席子,都留着吧,我會随時回來。

四年來,在烏英苗寨,我拍攝了15萬張照片,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記錄,見證了我們正在經曆的偉大時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農村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

四年來,我與這裡的人們并肩戰鬥,已經與這裡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我也會經常回來,繼續紮根偏遠山區,記錄幹部群衆奮戰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新華社廣西分社攝影記者。每年在偏遠山村蹲點調研200天以上,完成《長在城中村》《複蘇的空巢村》《瑤山蹲點影像日記》《可愛的鄉村》等系列專題攝影報道。2017年深入黔桂交界,對大苗山地區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為期四年的蹲點調研,完成《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攝影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