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上海,今天是我隔離的第19天。
上周加上小區互助群後,我第一次認識了我的鄰居們。
原來,從未謀面的隔壁住着兩位老人,有時吵鬧的樓上是一家三口。
這段時間裡,我幫鄰居奶奶團到了一盒雞蛋,還用可樂換了樓上大哥的水果。
這些發生在身邊的切切實實的溫暖連接,讓我在一天天的搶菜焦慮和滿屏的求救信息中,終于找到一點慰藉。
2022年,每天都在發生悲劇,耳邊充斥着争吵、求助、敲鑼、哭聲......
幸運的是,還有人,托舉起人。
今天,我收集到了13個發生在普通人之間的互助故事,想要分享給你——
歡迎點開音樂
收看以下
《新型鄰裡互助故事》
01
你有鄰居的電話号碼嗎?
疫情後,博主@_王逅逅 習慣在早上和鄰居爺爺打通電話,問他還需要什麼吃的。
一來一往中,爺爺對她的稱呼從“小王”,變成了親切的“小王老師”。
鄰居爺爺是個有原則又很可愛的人。
有天,他敲開小王老師的門,先是遞給她兩大盒新的小人書。
然後顫顫巍巍地從懷裡拿出一張紙,裡面是錢和寫好的話,讓小王老師一定收下。
紙條上面寫着:
“謝謝近段時間的照應,先予付500元,以後一并結算,親兄弟明算賬。
小人書、連環畫先給你們兩種,看完後再與我調換其他内容的書。”
圖片來自@_王逅逅
02
你知道你的鄰居,年齡多大嗎?
張兆星,今年58歲,是站點年紀最大的配送員。
4月8日,是他留守站點的第17天。
他每天為北蔡附近的居民們派送200餘件包裹,送去米油等生活物資。
在一篇采訪中,他堅持留守的原因質樸得動人:
“我是退伍軍人,這個時候不上,誰上?”
圖片來自@每日熱搜
03
住在你隔壁的人,也許有一份特别的職業。
上海疫情期間,上海西林禅寺和地藏古寺的20位法師,開始在社區做志願者。
僧人們每天進行分裝藥品,分揀蔬菜等工作,因為在現在的上海,蔬菜和藥品是最緊急的。
在這條視頻下,有條觸動人心的評論:
“凡塵俗世修佛心。”
圖片來自@西林禅寺
04
害怕與人打交道的社恐患者,能自救嗎?
當然可以,網友@雲寶 說,自家小區裡就自建了一個社恐友好的物資交換區。
交換的物資除了水果蔬菜,還有調味品,生活用品,兒童用品,和醫療用品。
缺什麼可以按需自取,取用的同時,也歡迎添一點進來。
這樣一來,一把蔥可以有3-4家拿到,還能收獲開盲盒的感覺。
@雲寶 還說,隔離期間,鄰居們重新拾起了紙質書,也已經開始交換書籍了。
圖片來自@雲寶
05
疫情期間,有人和自己的“新鄰居”一起過了生日。
上海靜安方艙醫院開艙首日,恰逢一位患者阿姨過生日。
醫療隊員們推着用巧克力、牛奶、水果堆成的“蛋糕”,走到阿姨床前,說:
“買不到蛋糕,就把這個給你當生日禮物了。”
大白和患者們一起唱着生日歌,為阿姨過了一場特别溫馨的生日。
我想,如果阿姨在心底許下了願望,那一定是許願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圖片來自@法制新聞眼
06
有些人則會被意外和緣分,困在一起。
因為疫情封控,一位裝修師傅被困在毛坯房裡,20多天。
隔壁鄰居看到後,隔空喊話:“嘿,爺叔,缺不缺東西?能下樓嗎?我給你點。”
師傅不善言辭,隻要了鹽。
但鄰居送來的物資裡,不僅有鹽,還有蔬菜和雞蛋。
後來,裝修師傅的女兒們通過視頻聯系到了這位鄰居。
為了不讓女兒擔心,師傅一直在說自己沒事。
圖片來自@二世大哥哥
07
身邊有位好鄰居,是什麼體驗?
住在上海莘莊的一個女生@xxxipeace 說,她們樓有位熱心又厲害的阿姨。
不僅用共享文檔做了核酸路線安排,樓道電梯定期消毒,統計抗原核酸結果。
最近還開始幫大家團購果蔬海鮮了。
現在雖然小區天天還有确診,但有這樣的鄰居在,真的讓人安心很多。
圖片來自@xxxipeace
08
有人的送菜方法,思路清奇。
疫情期間,上海一個男生一直用無人機給鄰居“空投”食材。
第一天送青菜,第二天送橘子,第三天是黃瓜......往後還有粽子,維C。
就連買到一條魚,都要分給鄰居半隻。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住在隔壁的是這樣可愛的人吧。
圖片來自@新聞夜班
09
這次疫情中,也有人在默默關注着志願者們。
他們不僅要一遍遍掃樓送抗原,還要忙裡忙外為居民們配送物資。
于是,一位大哥在自家車窗上貼了一張紙,邀請志願者們進車休息。
為了讓大家放心使用,還特意說明:
“沒有貴重物品,不用擔心。”
圖片來自@曉曉曉曉曉
10
想和鄰居們搞好關系,什麼是硬通貨?
小區群裡,有人發了幾罐可樂的照片。
他說,這是之前囤的可口可樂,用酒精擦了之後放在了1樓大廳,想喝的可以去拿。
有人用一瓶辣醬,換走一瓶可樂。
有人說自己到了必須服用可樂的時候了,留下一瓶牛奶,提醒大家注意營養均衡。
有人沒什麼硬通貨,留下一包拉面。
再後來,這個小小的紙盒裡有啤酒,有咖啡,還有巧克力。
我想,可樂不是硬通貨,愛才是。
圖片來自@還是一碗泡面
11
在上海,還有一群小貓,小小年紀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
網友@小肆和胖虎 說,她帶貓咪出去social,換來了十個雞蛋和臘腸。
小貓有時去鄰居家串門,鄰居還會送來餅幹。
評論區有人開玩笑說,
“誰家帶孩子出門,不得讓各位長輩疼愛疼愛。”
圖片來自@小肆和胖虎
12
城市停擺的同時,也就意味着流浪貓将無人投喂。
一位爺爺放心不下,用魚竿“釣”了一罐貓糧下去,隔空投喂貓咪。
很快,貓咪們三五成群圍上來,吃起了“愛心餐”。
我點進爺爺的主頁,他的簽名寫着:
“前行路艱辛曲折,但也充滿了希望...”
圖片來自@津C1L5734567
13
如果不巧生病,會被鄰居讨厭嗎?
4月10日,一位轉陰的大哥推着行李回到小區。
這些天來,因為新冠的事情,他心裡總覺得對鄰居們有點抱歉。
這時,樓上突然傳來一聲,“大哥歡迎回家。”
擡頭望去,樓上一排鄰居都探出頭來,和他招手,居民樓中傳來此起彼伏的——
“歡迎回家。”
圖片來自@浦東發布
寫在最後
哲學家沃爾澤說,現代社會中,我們被分裂成了一個又一個孤立的自我。
對于年輕人們來說,鄰居是一同搭乘電梯的面孔,是周末早上的噪音,是認識但默契不打招呼的合租室友。
我們隻有自己,和“遙遠宏大的世界”。
然而這次疫情,卻把我們拉得很近。
我發現原來,樓上大哥有一個愛喝可樂的小朋友;
對面的阿姨會給叔叔在家理發,技術是專業的;
小區的志願者姐姐養了一隻可愛的貓咪......
以前“遙遠”的陌生人們,具象成了屋外晾曬的衣物,隔壁陽台上種的小蔥,和對面樓層傳來的音樂。
這些以物易物的情感連接和以情換情的集體關懷,在這個解封遙遙無期、城市秩序癱瘓、向上求助無門的當下,就像黑暗裡的一束光,溫暖着我。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正在經曆着無力和倦怠,希望這些故事能讓你記得——
我們生活在人間。
這裡禁止擁抱,但要相愛。
比病毒蔓延更快的
是愛
文 案 龍克斯
配 圖 網絡
審 稿 又一、阿若、阿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