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雙城共建的經驗,北站社區揭牌成立“名社區書記何新生工作室”。受訪者供圖 |
“疫情後第一次出遠門,我們就來到深圳北站社區。深圳是一個非常有愛、有溫度的城市,細節方面特别值得我們學習。”從深圳北國際人才驿站到龍華區北站社區,一路走來,武漢市東湖生态旅遊風景區工委組織部副部長夏銀飛坦言“受益匪淺”。
“兩個社區的工作很相似,但北站社區非常人性化、更加細緻,我們不虛此行。”在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路看完、聽完,武漢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也由衷地贊歎。
“‘陶久娣名書記工作室’等實名化陣地把黨組織的形象和為民服務宗旨樹立了起來。回來以後,我們就決定把這些好做法在北站落地。”北站社區黨委書記何新生也表示,武漢東湖新城社區結對之行讓他備受啟發。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
繼11月16日龍華區委組織部、民治街道及北站社區等單位赴武漢東湖新城社區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後,12月10日至11日,夏銀飛、陶久娣等一行6人專程來到北站社區開展回訪交流活動,深入推進結對共建工作。
一個是英雄城市武漢的戰疫先鋒社區,一個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的社區治理樣本,在讓社區群衆更有獲得感的共同價值追求中,以及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的共同使命下,雙方走到了一起,創造性地開展跨省結對共建工作。
從雙城對話走向雙城共建,兩座先鋒社區将攜手共進,同策同力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為超大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破題踐行,總結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
回訪交流▶▶
“深圳的人文關懷值得學習”
在深圳北國際人才驿站感受深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開放包容,在深圳市委黨校參與“我的戰疫我的城”黨課,重溫深圳人的戰“疫”歲月;在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聆聽“黨建 科技 治理”的創新實踐,共同研讨基層治理……
從12月10日下午走出高鐵站的那一刻,夏銀飛、陶久娣一行便開始了緊張而充實的回訪之旅。龍華區委組織部、民治街道和北站社區的精心安排,讓來深圳“走親戚”的武漢朋友們目不暇接,備感興奮,收獲良多。
“來到北站社區,感覺像是來到了家裡一樣。”在聆聽了兩名湖北籍居民在隔離期間備受北站社區關愛的故事後,夏銀飛坦言,“将服務做得更深更細,做到居民心裡去,北站做到了,值得我們學習。”
令夏銀飛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高鐵站的“i深圳”小程序掃碼申報、人才驿站“深愛人才 圳等您來”的理念宣示、黨課《我的戰疫我的城》中“讓愛充滿城市”的理念表達,以及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幕幕溫暖人心的畫面,讓他感受到了深圳“國際化、現代化”特質的另一面。
“這是一座有愛、有溫度的城市,我們也要把這種溫度帶回去,讓愛充滿武漢。”他發自内心地說。
陶久娣也深有同感。她既是東湖新城社區的當家人,也是一名樸實無華的社區工作者。在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着24小時自助圖書館裡認真閱讀、自習的各色居民,聽着北站小巢8年如一日關愛來深“空巢兒童”的溫暖故事,她深深歎服北站社區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細節。
“兩個社區的工作很相似,但是北站社區非常人性化、更加細緻,那種濃厚的人文關懷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她坦言。
現場見證▶▶
“名社區書記何新生工作室”揭牌
以武漢朋友的回訪為契機,将“結對共建”落到實處并走向深入,是龍華區精心的考慮。共建之舉,首先從來訪的陶久娣開始了。
在北站社區,簡短的座談交流之後,陶久娣受邀為北站社區黨員、居民開講特别黨課。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你問我怕不怕?當然害怕,但緊要關頭,保護居民的任務更加緊迫,你問我累不累?實話實說,累到崩潰,但危難時刻,守護社區的信念更加堅定,支撐着我不能倒下。”陶久娣的黨課,不僅更堅定了北站社區黨員的理想信念,重溫英雄事迹,也讓千裡雙城更加惺惺相惜。
同時,此次回訪中,龍華區委主要領導特别向陶久娣頒發了“龍華區基層治理學院特聘講師”的聘書,陶久娣還受邀擔任“民治街道社區參事會特聘顧問”。由此,陶久娣将有機會深度參與龍華區基層治理。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回訪交流活動中,陶久娣現場見證雙方結對以來的重要成果——“名社區書記何新生工作室”揭牌。
“名社區書記工作室”的思路,正是來自于北站社區的武漢東湖新城社區結對共建之行。
“在參觀東湖新城社區黨員群衆服務中心時,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心設立有‘陶久娣名書記工作室’‘謝小玉志願服務隊’等實名化陣地,實實在在把黨組織的形象和為民服務宗旨樹立了起來。回來以後,我們認真研究,決定把學到的好做法在北站社區落地。”民治街道組織部門負責人表示,“名社區書記何新生工作室”的揭牌,就是要将工作室打造成為服務黨員的紅色家園、服務群衆的親民平台、黨員幹部的教育學習基地,進一步開創城市基層黨建新局面。
雙城共建▶▶
讓兩地社區群衆更有獲得感
從對話到共建,北站社區與東湖新城社區相交日深。
今年7月初開始,在深圳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兩地社區便開始謀劃結對共建有關工作,多次開展線上商讨交流,研究共建思路。
9月16日,北站社區與東湖新城社區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開展線上共學活動,運用一讀原文原著、二看榜樣力量、三講學習體會和落實舉措的“三步學習法”學習《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推動結對共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11月16日,龍華區委組織部以及民治街道、北站社區黨委專程赴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實地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簽署《結對共建協議書》,向東湖新城社區捐贈包含《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及何新生所著《社區手記》等有聲書籍在内的“有聲圖書館”,送上了精心準備的《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版畫及一批安心音箱、安心手環、《安心家書》書籍等物品。
夏銀飛、陶久娣的回訪,無疑将推動兩地社區結對共建邁上新的台階。
“從社區黨委班子成員到黨員、工作人員,從社區青年、學生到居民,我們可以開展全方位的交流學習融合。”何新生說。
據了解,兩社區将以讓社區群衆更有獲得感為共同價值追求,繼續深化兩地社區結對共建工作,切實以共建促黨建、以共建促了解、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發展。
——共同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組織建設聯促,打造“黨建雲上家園”;黨員隊伍聯管,建立“北站·東湖”黨員實踐鍛煉基地;幹部人才聯育,實施人才“志合者計劃”,組織兩地社區人才進行雙向交流,互派社區後備幹部及各類人才進行學習鍛煉。
——共同提升服務群衆水平:安心行動聯推,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心理服務力度;社會公益聯做,加強兩地居民互動交流;文化交流聯動,促進社區之間文化交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共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以深化黨建帶群建、共建人文社區為抓手,把人本價值作為推動社區工作的核心取向,積極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困難問題聯解,建立共商共治機制,交流解決方案;主題論壇聯辦,共同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範點;高鐵直通聯誼,定期組織兩地代表互訪交流;信息技術聯用,進一步完善優化黨建引領社區“智”理平台,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智慧化水平。
“我們雖然相隔千裡,但我們肩負着共同的使命,面對着相同的課題,高鐵朝發夕至,我們就像‘走親戚’一樣多來多往,以結對共建共創美好未來。”龍華區委組織部負責人熱忱寄語。
撰文:吳永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