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用韻的幾種情況?一、韻韻是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詞用韻的幾種情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韻
韻是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 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緻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聰"c 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 ,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例如:
鋤禾 唐樂府·李坤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午、土、苦壓“u”韻。
韻部:将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别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内的字都為同韻字。
二、詩韻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别。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平水韻”。現在也有許多人人用《中 華 新 韻》(中華詩詞學會于2005年5月頒布),也稱新韻,十四韻,是以普通話為基礎的。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首句并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隻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隻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記憶中也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反例,所以這裡就不另舉例。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三、詞韻
關于詞韻,并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緻合并,和上章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
(部分資料源于網絡侵權即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