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千百年來流傳甚廣,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這首詩,在人教版小學課本的第四冊裡,就有這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更是一首有哲理有生命力的詩。
詩裡說草原上青青的小草啊,經曆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和秋冬,從繁茂到衰敗,從衰敗到繁茂,一年一年循環往複。
縱然到冬天變成枯黃的一片,放一把野火去燒也是燒不盡的。
貌似這一片火海帶走草原上所有枯萎的衰草,其實啊,燒盡的小草變成了草木灰,反而成了非常有營養的肥料。
待到來年,春天一到、春風一吹、春雷一響、春雨一澆,小草們又從土裡鑽出來了,欣欣向榮充滿無限生機。
這首詩除了上面非常有名的這四句,其實下面還有四句,八句一起才是詩人寫的完整的一首詩。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遠處茂盛的小草已經布滿了古舊的老路,荒涼的城郭邊綿延着沐浴着陽光的綠油油的小草。
我又和好友依依惜别,目送他遠赴他鄉,這繁茂的綿延不盡的小草,似乎也感悟到了我滿滿的離别的傷情。
這是唐代一個名叫白居易的詩人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别》,也叫《草》。
白居易是誰呢?
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而他被稱為“詩魔”。
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他為詩歌着了魔,在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詩,八九歲的時候就熟悉了聲韻,二十多年以來,都保持着白天學習骈賦文,晚上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空閑的時候又學習詩的習慣,連睡覺都沒有多餘的時間,一刻也不休息的學習節奏讓他“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詩人刻苦學習,筆耕不辍,他流傳至今有三千多首詩歌。
他的大多數詩歌都通俗易懂,與現實緊密結合。
每當他寫了一首詩的時候,就把詩交給村裡的老妪看一遍,如果她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覺得就可以了,如果老妪讀不懂,那他就拿回去改到她能懂為止。
初讀這首詩的時候,會覺得這首詩應該是在詩人年長的時候寫的,詩歌中小草表現的頑強的生命力,在經曆了烈火的洗禮、寒冬的摧殘,依舊百折不撓、依舊蟄伏等待,待到來年便一片春意盎然無所畏懼的生長,這仿佛是經曆過苦難的人生所總結出來的處世哲理。
後四句寫友情,寫離别之情境,借青青茂盛綿延不盡的小草來比喻分别時候友情的缱绻,難以忘懷。
這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經曆過風浪的人,是一個閱盡千帆的人,是一個你有酒嗎我有故事的人。
然而,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公元787年,那是唐德宗貞元三年,唐德宗在位期間在唐朝處在什麼階段,簡單的說,唐德宗是武則天兒子李旦的孫子的孫子。
那時大唐,曾經的榮耀與光輝已經一去不返,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已經傾頹,老百姓開始颠沛流離、戰亂頻繁的生活。
那時候的詩人十六歲,剛離開貧瘠落後的家鄉,來到繁華如夢的京城,準備參加考試,閃亮登上曆史的舞台。
十六歲的詩人是那樣明媚、那樣意氣風發,是初出茅廬的少年郎。
白居易拿着自己寫好的詩稿來拜訪當時朝廷的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了一下他的名字“居易”,心頭不禁一哂,“竟然還姓白”,這個年輕人竟然有勇氣叫居易,帝都這麼大,物價這麼高,除了有權勢有金錢有地位的,誰留下來不是一番掙紮,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你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子還想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在這兒居住下來,妄想留在這兒紮根?不自量力啊。
顧況仔細看着這十六歲的少年,生怕錯漏了什麼重要的信息,詩人穿着一身樸素泛黃的圓領袍,從他的外表實在是沒看出什麼門道。
顧況對着這個少年的輕蔑地說道:“我們帝都的米比别處要貴許多,想要留下來是沒有那麼容易的,你知道不?少年”。
白居易有點不服氣,不過是個名字而已,你怎麼知道我就留不下來呢?
顧況拿起詩稿,待我看看你寫得什麼,不行的話馬上就打發你歸家務農去。
翻開詩稿,第一篇就是這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顧況看完,臉上一陣火辣辣的疼,打臉的滋味他瞬間就嘗到了,這麼有才華的少年,這麼優秀的詩文,帝都的大門永遠都是為這樣的人才敞開着的啊。
從那之後,顧況逢人便誇那個文采斐然的白衣少年,初來乍到的白居易也因此在帝都漲粉無數。
詩人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别》,讓他聲名大振,也深刻印證了那句俗話“勤奮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徑”,詩人在中唐時期衆多優秀的詩人中成功出道,開始往人生巅峰一步一步攀登上去。
一千多年後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他寫詩時想起的是曾和哪位摯友的難分難舍,但是飽含其中的情誼卻是如同春草年複一年永無止境。
大多的詩歌均不是高深晦澀難懂的陽春白雪,相反它是普通生活裡點滴的總結與日常交際中真情實感的流露,它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們領略了山川河流、星辰大海所展現出來的語言文字上的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