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克順,真快樂作文創始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被業界和媒體譽為“快樂作文之父”
中小學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大都有這樣的經曆:一上作文課,學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43.2%的學生怕作文、厭作文,甚至談“文”色變,視作文為畏途。諸多專家、學者和廣大一線中小學語文教師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諸多有益的探索,但最終沒能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作文的初衷。一緻今日,中小學作文課堂上依舊重複上演着作文難、難作文的“痛苦劇”。
傳統作文教學,教師常常把目光集中在“作文應該怎樣寫,寫什麼”等技術的層面上。過度地關注“文”,而忽略了“人”。作文歸根結蒂還是要由“人”來作,忽略的“人”的因素,盲目去談“文”怎樣作,緻使作文教學深陷“技術”性的沼澤和誤區,最終難以扭轉學生作文難、難作文的局面。
面對作文教學中的無奈,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不禁從心底裡迸發出這樣的疑問:兒童作文到底應該怎樣教?怎樣才能給兒童作文帶來快樂?
楊克順老師在近年來的快樂作文教學研究實踐中,給大家找到了答案:兒童作文應從“心”開始。
長期的作文教學研究和實踐,楊克順老師從中歸納、升華出自己獨特的作文教學理念:寫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心理活動的過程,教學中順應了學生寫作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就能輕易化解學生作文難,讓學生輕松、快樂作文。
楊克順老師在這一教學理念中提到兩個關鍵句:“寫作過程”和“寫作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楊老師是怎樣理解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寫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呢?
楊老師在教學上,強調作文教學要有“作文味”,要簡簡單單教作文。不要把作文教學程式化、技術化、複雜化。他在快樂作文實踐中,基于葉聖陶先生關于作文的自然順序的論述來解釋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學生寫作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即“作文的自然順序,是我認識客觀事物,心中有感,情感的波瀾沖擊着我,我有說話的欲望,于是作文誕生了。”
葉老關于作文自然順序的這段論述,揭示了學生寫作過程和寫作文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寫作過程:即“攫取生活材料”、“催生寫作激情、作文誕生”;學生寫作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即我認識客觀事物(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心中有感;我有表達的欲望”。古人所說的“情動而辭發”,“心中有感,而後有所撰作”,講的也是這一規律。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學生作文的過程和學生心理活動的過程高度融合,從而驗證了楊克順老師關于作文教學理念的科學性。
楊老師強調兒童作文從心開始,意思是說作文教學應讓孩子從認識生活,即從觀察入手,讓學生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催生學生對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快樂作文。而不是讓學生端坐在封閉的教室裡,給學生講作文應該這樣寫,那樣寫。觀察生活不僅是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攝取生活材料的過程,也是催發學生對生活情感的過程。學生有了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思考,自然就會情動于中,形于言。學生對生活的情感鼓蕩在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
兒童作文從心開始,首先要把學生當“人”看,要做到“目中有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要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真正以生活的主人身份走進生活,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思想、經驗去影響、幹擾他們。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曆不同,對統一觀察對象就會産生不同的認識、感悟和思考。學生對生活有了各自不同的認識、感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作文就是個性化的“真”作文。就如千萬朵花,絢麗多彩,千姿百态;就如萬千朵雲,千變萬化,形狀各異。
兒童作文從心開始,要教會學生學會觀察。觀察是人們認識生活的第一扇窗子。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注意教會學生觀察方法。譬如既要全面觀察又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重點觀察,觀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要學會動态觀察、靜态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邊觀察邊想象、聯想,邊思考,從一般生活現象中知微見著、透視出生活的哲理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富有深度的好文章。
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要在培養孩子觀察興趣上下功夫,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傳統意義上的觀察,學生隻是按規定的步驟進行預期的觀察。學生被動地進行觀察,不利于學生觀察興趣的培養。如果教師将學生作為主體,用開放式、探究式的方法,巧妙設疑,引導觀察,這會使學生的觀察興趣大增。 例如,要求學生觀察種子的萌芽。教師可以這樣設問和引導:大家一定想知道種子是怎樣的萌芽的吧?種子的萌芽對我們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是我們卻是熟視無睹。要知道,種子的萌芽就像生命的誕生一樣充滿着神奇,我想大家一定會很期望去揭開這神奇的面紗,那麼就請同學們在課餘時間埋下一粒種子,用自己的耐心去等待、去觀察種子的萌芽過程,并注意發現和思考:種子為什麼會萌發?種子萌發需要什麼條件?為什麼播種時要選擇粒大而飽滿的種子?注意把你在觀察中看到的、想到的和你觀察的過程記錄在你每天的觀察日記中。誰觀察的仔細,記錄的詳細,誰就是最會觀察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學生自然就會帶着無比的好奇心和對種子萌芽的興趣投入日常生活的觀察。這樣的訓練次數多了,學生自然就會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是觀察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讓學生學會觀察,認識客觀事物,要學會邊觀察邊想象與聯想。教會學生在觀察某一客觀事物過程中,要把觀察對象的某一特征與生活經驗中的某一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聯系在一起,找到他們的相似點或者是相關聯系,用相似或者相關的事物來描繪、介紹所觀察到對象的某一特征,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會形象逼真,便于讀你文章的人輕易就能領會你所寫的事物的特征。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在觀察中通過想象,由“春”的初春聯想到“剛落地的娃娃”,聯想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由陽春的聯想到“健壯的青年”。從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生機無限和朝氣蓬勃的主題。
教會學生觀察,認識客觀事物,攝取作文的材料,要讓學生學會在觀察中與思維相結合。英國畫家佐治.伯裡曼在《畫家百圖手冊》中層指出:“沒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意思是說,觀察離不開人的積極思維活動。人們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對所觀察對象的某些表面的感性認識,隻有通過思維過程的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活動,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并在頭腦中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清晰映像。如果隻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隻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觀察是膚淺的。隻有通過思維的活動積極參與才能實現認識的“質”的飛躍,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如《香山紅葉》一文中,小作者在觀察一片紅葉中寫道:“葉子是圓的,隻有葉脈上微微透出點紅意,……聞了聞,那葉子發出一股輕微的藥香。”小作者透過對葉子的形、色、味的觀察,通過思維的分析、綜合,最後寫道:“怪不得稱之為香山紅葉。”進而,從本質上認識香山紅葉。
觀察要讓學生學會透視生活,辯證地看待客觀事物。透視生活就是引導學生從生活的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自然的變化中透視出人生的哲理,從人事的對照中窺見生命運動的法則,花開花落,風霜雪雨,鬥轉星移,大江東去,都可以從中感悟到對生命的昭示和啟迪。辯證地認識事物,就是教會學生看清事物一分為二的兩個方面:有長有短;有陽光就會有陰影。不能隻見玫瑰的鮮豔和花香,而不見玫瑰的尖刺;也不能隻見玫瑰的的荊刺,就否定它的多姿與香味。學生學會了透視生活,辯證地看待生活,我們還愁學生作文和人生價值取向嗎?
教學生認識生活,觀察生活,要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學生對生活的情感來自于對生活的觀察,隻有觀察中的深入體驗和感悟,才能生發學生對生活的真正情感。情動其中,方能形于言。
觀察中的體驗和感悟,就是讓學生融入生活,進入生活的角色。讓他們在觀察中,耳有親聞,目有親見,身有親曆,心有所感。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是總是從屬于思想和情感的,思想豐富,感覺敏銳,語言自然就會鮮活起來。”許多學生寫作文之所以思想膚淺,語言貧乏,缺乏個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感受力不足。因此,要讓學生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體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進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激起情感的波瀾。觀山則情滿于山,觀觀海則情溢于海。有了情感的融入,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山上花紅柳綠,就仿佛置身于一副春意盎然的畫面之中;聽到山間鳥鳴,就如同生活在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理想世界裡。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語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又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揚,此立文之本源也”。學生對生活有了自己對生活認識和情感,自然就會拿起手中的筆以情感為經,以語言緯,寫出思想明确,語言通達的文章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