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活用現象?詞類活用,是一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原先詞性的語言現象,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它還是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現代文中也有出現,但遠遠沒有文言文中出現得頻繁,用得普遍如果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性沒有改變,則不屬于活用現象,要把握準這一特點先看以下例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文言文活用現象?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詞類活用,是一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原先詞性的語言現象,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它還是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現代文中也有出現,但遠遠沒有文言文中出現得頻繁,用得普遍。如果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性沒有改變,則不屬于活用現象,要把握準這一特點。先看以下例子:
1、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2、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 我不知道他的力量不充足。
3、知我者,鮑子也。 了解我的人,是鮑先生啊!
1、在天莫明于日月。 天上的東西,沒有比日月更明亮的。
2、智有所不明。 聰明的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 < 或時候 >。
3、明王之治天下也。 英明的國君治理天下。
1、火足以明也。 火把足夠用來照明。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眼睛足夠用來看清秋天鳥獸長出的新毛。
3、亦以明死生之大。 也用它來闡明死和生的重大意義。
第一組中的“知”,雖分别解釋為“管理”“知道”“了解”,含義不同,但都是動詞,作謂語,沒有改變詞性,不屬于詞類活用,是一詞多義。第二組中的“明”,可分别解釋為“明亮”“明白”“英明”,都是形容詞,沒有改變詞性,也是一詞多義,不是詞類活用。 第三組中的“明”就不同了,1 句和 3 句中的都作了動詞謂語,分别是“照明”和“闡明” 的意思,這是形容詞變成了動詞;而 2 句中的“明”作了主語,變為“眼睛”的意思,這是形容詞用作名詞。這三句中的“明”都臨時改變了詞性,屬于詞類活用。這是先要交代清楚的。
詞類活用包括名詞用作動詞 <作了謂語>、名詞作狀語 <在動詞謂語之前,卻不做主語,而是動詞的修飾成分>、動詞用作名詞 < 做了主語、賓語>、數詞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七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中的“使動”“意動”“為動”,雖然不是獨立的詞性,但的确偏離了原有詞性,也屬詞類活用現象。我們看以下例子:
1、燭之武退秦師。<使動> 燭之武使秦軍退兵。
2、吾妻美我。<意動> 我的妻子覺得我漂亮。
3、死國可乎? <為動> 為國家去死可以嗎?
第一句中的“退”是動詞,但已不是原有意義上的動詞,它雖處在謂語位置上,可這個動作卻不是主語“燭之武”支配的對象,而是賓語“秦師”的行為,全句就具有了主語“燭之武”使賓語“秦師”“退兵”的意味,屬動詞使動用法。第二句中的“美”是形容詞,處謂語位置上,但這“美”,不是陳述“吾妻”美,而是吾妻“認為我美”之意,這是形容詞意動用法。第三句中的“死”,也不是一般動詞,詞性改變,有了“為國家而死”的意思,稱為“為動用法”。使動、意動、為動都屬詞類活用。
試用劃分句子成分法發現活用現象,并準确翻譯:
1、晉師軍廬柳。<軍,軍隊—駐紮,名—動,謂語>。
晉國軍隊駐紮在廬柳。
2、公将鼓之。<鼓,戰鼓—敲擊戰鼓,名—動,謂語>
魯莊公将要敲擊戰鼓。
3、一夫夜 <夜,夜間—在夜間,名—狀> 呼,亂者四 <四周—在四周,數—狀> 應。
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在四面八方響應。
4、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蠶,動物名—養蠶,名—動,謂語;衣,衣服—穿衣,名—動,謂語>。
不耕種就吃糧食,不養蠶就穿衣服。
5、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出,出去—産品,動—名;入,進入—收入,動—名,賓語>。 用盡自己地裡的産品,用完自己家裡的收入。
6、天下雲集響應 <雲,雲彩—像雲一樣,名—狀;響,回聲—像回聲一樣,名—狀>。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像回聲那樣應和。
7、買五人之脰 <dou, 頭 > 函之。<脰,木匣子—用木匣子裝,名—動,謂語>。 買來五人的頭,并裝在木匣子裡。
8、其繼有後乎? <繼,繼承—後人,動—名,主語>。
他的後人還有活着的嗎?
9、謹庠序之教 <謹,認真—認真從事,形—動,謂語>。
認真地進行學校教育。
10、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堅固—堅固地勢,形—名,賓語>。
秦孝公占據崤山、函谷關等堅固地勢。
11、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達—到達的人,動—名,主語>。
那麼,那些能夠到達的人就更少了。
12、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字—統一,數—動,謂語>。
六國滅亡了,全國統一了。<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