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

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1:22:08

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當城市化進程推動人口遷徙,曾經适應鄉鎮與農村的人際交往規則,在近十年中悄然改變較疏離、講公平的“陌生人社會”,逐漸沖擊重人情、看關系的“熟人社會”,并催生當代青年普遍的“社交恐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成年人社交皆互利)1

成年人的相處需要分寸感

當城市化進程推動人口遷徙,曾經适應鄉鎮與農村的人際交往規則,在近十年中悄然改變。較疏離、講公平的“陌生人社會”,逐漸沖擊重人情、看關系的“熟人社會”,并催生當代青年普遍的“社交恐懼”。

一人住、一人食、一人遊;不主動、沒興趣、“别找我”。相比于走親訪友、寒暄互動,年輕人更情願在網絡上抽象地活着,與遙遠的陌生人靈魂共振。

有人說他們缺乏人情味,也有人說他們獨立自強。夾在代際沖突、城鄉差異之中的新一代青年,面臨着分化的評價。但這也意味着當代青年正背負某種重擔,即逐漸更改古老的人際規則。這一過程必然艱辛,或将面臨與父輩、與孩子的漫漫博弈,最終才能達成新的規則、新的平衡。

澎湃問吧播客邀請心理咨詢師熊太行做客,一起聊聊“社交恐懼”何以困住當代人?怎樣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感”?“熟人社會”到底會不會消失?以上問題歡迎在節目中尋找答案。

【本期音樂】

開頭結尾:Coyote Wedding- Martin Klem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時間軸】

02:45 親戚的“人生指點”,和問“吃了沒”是一個意思

06:40 代為相親的父母,在抱團取暖中緩解焦慮

11:28 群發祝福太“塑料”,怎樣的節日問候才有意義

19:01 人均社恐的時代,“社交恐懼”隻是免責申明

24:17 電梯遇見領導同事,二十四節氣都是談資

26:59 職場聊天越膚淺,公司文化越健康

28:33 公開講話太緊張?試試 “脫敏療法”和“他者感”

34:42 職場理想關系:找個盟友吧,放下交朋友的執念

【以下為本次訪談節選】

澎湃新聞:近幾年“社交恐懼”一詞突然流行。從心理學上來說,“社交恐懼”應屬于焦慮症的一種,即處于任何社交或者公開場合都會感到強烈的恐懼或者憂慮。但随着網絡上這個詞的外延被不斷擴張,判定的門檻持續降低。很多人将“社恐”标簽貼在身上,但卻似乎隻是“僞社恐”,意圖掩蓋社交出錯,或為自己留個台階?

熊太行:我覺得這點說得特别好,“社交恐懼”正在變成一種免責聲明。真正的“社交恐怖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嚴重者會産生呼吸困難、身體發抖等軀體症狀。但目前這一概念有點被濫用了,事實上很多人遠達不到社交恐懼的程度,隻是普通人都會有正常的害羞心理而已。

害羞其實是人類共同的特性。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曾經做過調查,發現4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害羞者,而日本人中60%自認為是害羞者。人們大多存在這樣的心理傾向。但此類害羞能夠被克制,并不會嚴重到妨礙日常交流。而今天當一個人在社交平台寫上“社恐”二字,意味着如若不回你消息,那是因為我有心理問題,“社恐”在這種語境中成為了一種預先的免責聲明。

澎湃新聞:與其定義為“社交恐懼”,說社交技能有一點退化或許更合适些?社交網絡時代,大家習慣“抽象地活着”,建立虛拟關系、躲避現實社交。當代人社交技能退化,互聯網是罪魁禍首嗎?

熊太行:我反倒覺得,互聯網是社交技能較弱之人的拯救者。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狀況,對于當面口頭溝通有障礙,但卻可以通過打字表達出來。例如中國台灣學者殷海光是嚴重的電話恐懼症,給人寫信都沒問題,這輩子打了一次電話,差點就死過去了。

倘若在過去,特别内向之人很可能因為不善交際被遺落到微不足道的角落中,沒有聆聽者、默默無聞一生。但今天即使是重度社恐患者,也可以在虛拟平台進行自我表達。倘若當面交流存在困難,也可以做網店客服等線上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幫助一些人重新回到生産和勞動的關系裡。

澎湃新聞:職場中如果電梯遇到同事或領導,怎樣寒暄才能緩解尴尬?

熊太行:如果電梯裡還有其他人,你就不需要去聊天。因為有陌生人在場的情況下聊天,一是不甚禮貌,二是也可能外洩隐私信息。而倘若電梯裡隻有你跟領導兩個人,那麼聊天氣就是很合适的話題。我們中國人特别喜歡聊天氣,“寒暄”這兩個字“暄”是日字旁,其實就有天氣涼熱之意。更何況中國文化有二十四節氣,處暑、立秋、節氣吃食,都可以成為聊天的資源。

有人或許覺得,總聊浮于表面的話題是否太膚淺?其實公司裡聊的話題越膚淺,說明公司越文明。因為大家知道怎樣聊這種互不冒犯的話題。而相反,如若總讨論深刻命題,則可能導緻價值觀的沖突或者利益争奪,一定程度上反而說明這樣的公司文化不夠成熟。

澎湃新聞:逢年過節常遇到不熟悉的親戚來進行“人生指點”。親人之間應該怎麼樣保持分寸感?

熊太行:确實親人之間的分寸感往往是最不好的。部分親戚可能對你做什麼工作毫無了解,因此你可以把這種人生指點理解為“how are you”“are you ok”式的問候,類似于中國人打招呼常問吃了沒。不用深究觀點、不能太當真。可以理解為對方在假裝關心你,你也就假裝說謝謝。

同時也需要理解一些親戚的心理,他們可能是希望樹立見多識廣的人設,來獲得家庭話語權。遇到這樣的親戚不如離得稍遠一點,沒必要去硬剛。早幾年時,有好多攻略教學怎樣怼親戚,後來會發現這樣大費周章沒有意義。不少親戚是沒有讀過書的老年人,根本聽不懂你怼的話。

但是我覺得當代人意識到“分寸感”,好處在于我們可以避免變成這樣的大人。當我們将來去面對下一代的時候,學會将他們視作獨立的成年人來相待,聊聊心事、分享煩惱,保持恰當的距離,讓晚輩免于今日同樣的困擾。

澎湃新聞:不少年輕人與父母的矛盾點在于婚姻,甚至有一種現象是父母會給孩子做代理相親,孩子本人或許沒有戀愛的意願,父母卻把孩子的信息釋放出去并積極地牽線搭橋。怎樣看待代理相親?

熊太行: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案例。男孩本人不願意相親,但他的媽媽時常舉着牌子在景山公園相親角積極為他尋找對象。每一個代理相親的老人都化身文案高手,牌子上簡明扼要地輸出亮點,例如“985大學”“13薪”“清華男”。

其實對于這些老年人來說,他們彼此之間也依靠這種方式社交。代理相親的老人湊在一起聊一聊,互訴兒女之苦,讓心裡好受一點。看似為孩子相親,父母也在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在抱團取暖中排解焦慮。因此當我們覺得父母可能越界的時候,也應對他們的壓力多一些理解。

此外,我經常會建議,與其等着親朋好友介紹對象,不如主動出擊、自己尋找。另外可以請托單位領導幫你介紹對象。因為父母輩或許不了解你在行業裡有多厲害,也不清楚你在相親市場所處的生态位,因此存在信息落差,匹配的對象也不盡如人意。但單位領導對你的性格、能力與收入非常了解,為你找到心儀之人的概率反而更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