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站在高處俯瞰,與城市融為一體的燈光是每座城市璀璨的形象名片。然而,當我們用腳步走近,往往還有漆黑一片的小巷、位置太低的燈具、車輛反光鏡上的眩光、LED屏幕産生的眩光……
從各項指标看,上海已經做得不錯。而這一次,記者走訪大街小巷,探究有代表性的燈光細節問題,更多是期盼為全國探索一條城市燈光精細化治理之路。
小巷深處,行路可有光亮走在夜晚的愚園路上,暖黃的燈光下,兩旁的梧桐樹投下斑駁的樹影,老洋房和老弄堂沉澱着歲月痕迹。隻是,有些弄堂由于缺少路燈,顯得略微幽暗。在愚園路的一條小巷,記者發現近馬路的前半段單側建築牆面安裝了一排燈,而弄堂深處——近居民區的地方并未安裝照明設施。22點的巷口,四五位市民走進小巷,電動單車閃着燈從巷尾迎面駛來。昏暗的小巷裡,行人無法看見電動單車的輪廓,若非車燈開着,狀況十分危險。
巷子深處,一位市民正打開手機的燈光,貓着腰識别共享單車的二維碼。他表示,這裡沒有路燈,“一直都這麼暗”。與愚園路相似的,還有康定路上的一條小巷,近50米長,巷子盡頭有一盞破舊的壁挂燈,2層樓高,亮度較低,整條小巷再沒有其他照明設施。
記者走進小巷時,完全看不清路面,必須開啟手機燈光才能行路。
巷子深處往往都是居民住宅,所以可以理解,為了不打擾居民休息,不宜設置過亮的燈光。
但如今城市夜晚依舊活躍,常有行人、電動單車往來經過小巷,行路安全同樣重要。一位下班很晚的女士說,小巷外面的馬路燈光很亮,“但裡面暗得看不清”,每次經過她都要小心觀察。上海市《關于建立本市道路和公共區域照明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中提到,要“确保照明設施運行安全,有效解決‘有燈不亮’‘有路無燈’等問題,提升市民滿意度”。而《上海市道路照明工程建設技術規程》也對居民區道路平均照度提出數值要求。必要的夜間燈光依然不可少。我們能否在不擾民與行路安全之間,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案?比如調整照射角度等,根據具體環境設計燈光方案。監控補光燈的兩難監控補光燈作為夜視監控的輔助光源,為抓拍車輛信息、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提供幫助。常用的監控補光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爆閃補光燈,車輛開過,觸動感應,燈像照相機閃光燈一樣閃爍;另一種是與探頭配套的常亮燈。夜晚,鄒先生駕車自西向東行駛在紀念路上,在紀念路、逸仙路路口停下等待信号燈時,視線上方的監控補光燈爆閃一束強光,右邊還有兩三盞常亮燈朝紀念路拍攝。
經過路口的車輛源源不斷,補光燈不停閃爍,“眼睛難受,真的亮瞎眼了。”鄒先生說。監控補光燈的照射強度幾乎與汽車遠光燈相當。市民孫先生表示,大約10米範圍内都被刺眼的燈光覆蓋,“從燈下開過去時,什麼都看不見,這樣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延平路上的幼兒園斑馬線處,很遠就能望見兩盞監控常亮補光燈。一盞壁挂在幼兒園外牆,角度朝下;一盞為立杆,接近斑馬線處,朝向車道。
外牆上的監控補光燈,大約在2層樓的高度,開車經過時即使不注意,也會被燈光晃一下。但凡經過的機動車司機左右觀察幼兒園門口的斑馬線時,必然會看到這盞補光燈。“就算隻是不小心瞥一眼,兩三秒的時間,眼前都是白點,比較危險,對斑馬線上過馬路的人反而不好。”一位過路司機說。據幼兒園附近的商戶介紹,這兩盞燈不隻夜間開啟,天氣不好時白天也會開着,意味着幼兒園上下學時,燈光可能也會刺激過路司機的眼睛。監控補光燈的問題并非獨有,而是困擾各大城市的難題。景觀照明怎麼設在高架橋上,除了照明和指向的燈光外,還有一種用來裝飾美化的燈光,屬于“景觀照明”。比如延安路高架橋,夜間依然車水馬龍。道路中部的綠化隔離帶上,鑲嵌着一排裝飾燈帶。燈帶不完全連貫,稍高于汽車窗戶,光照進車輛時,光線斷斷續續,忽明忽暗。
一位司機說,這種裝飾燈帶對後視鏡的視野有不良影響,一旦高架橋某段路程沒有其他照明,裝飾燈帶會導緻車輛後視鏡出現反光、眩光。
另一位司機表示,當高架橋周圍燈光較亮時,裝飾燈帶沒有太大影響,“而且它朝下照,不影響居民”,但是在較暗路段,裝飾燈帶有眩光隐患。張女士則說,她帶孩子開車出行,孩子比較好奇裝飾燈帶,經常盯着燈帶看一路,“我很擔心會對孩子的視力有影響”。根據我國《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标準》,應合理選擇裝飾性照明的光源、燈具及照明方式。裝飾性照明的光色、圖案和陰影等不應幹擾機動車駕駛員的視覺。而且明暗交替會引起視覺不适,不易看清交通标志、标線,容易引發視覺疲勞。盡管延安路高架橋的燈帶本身并不刺眼,設計之初其實已考慮了亮度和角度,但後續仍需要根據司機的具體感受,不斷優化細節。安睡與通行能否兼得山陰路有一條約100米長的小路,兩側劃定了僅供2人并行的步行道,中間為非機動車道,不允許機動車駛入。它是連接山陰路和甜愛路的交通要道,也是附近居民前往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時的必經之路,所以别看它窄,但人來人往,晚上依然熱鬧。此前有居民反映,這裡夜間照明不好,加之電動單車橫沖直撞,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要求加裝路燈。記者近日分别于20點、18點兩次前往該路觀察,發現小路沒有路燈,僅兩頭各設置了兩盞立杆式監控補光燈。
目測補光燈約2層樓高度,照射角度比較“奇葩”——直接朝向行人的眼睛。
“看一下眼睛就花了。”附近的環衛工人說,每晚她從這條弄堂經過,都不敢直視前方。每一位行人,都因刺眼的燈光皺眉低頭。實地觀察,在強光覆蓋之下,迎面過來的物體,距自己3米時依然白花花一片,完全看不見。而這條小路夜晚人流不少,記者在路口數了數,視線所及的10秒鐘内,約15個行人、8輛電動單車經過。電動單車大多不遵守規範,經常駛入步行道,與行人混行,車速又快,加上大家都閉眼低頭,确實存在安全隐患。山陰路附近居民表示,這4盞監控補光燈一年多前安裝完成,在此之前,這裡沒有路燈,“晚上什麼都看不清,還會有人摔跤”,監控補光燈的加裝本是好意。
據媒體在此之前報道,這裡于2019年完成“微更新”工程,劃分了步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兩側牆面粉刷一新,弄堂兩頭還安裝了可升降地樁,防止機動車随意進出,可見頗為用心。記者注意到,弄堂沿街的老房子牆壁上,每側安裝了約20盞景觀小燈,離地約1米高。但前去觀察的兩個晚上,小燈均未開啟。
需要思考的是,在4盞補光燈“亮瞎眼”的情況下,未來無論是景觀小燈,還是再增照明路燈,都已形同虛設。為什麼這裡不加設常規路燈,非要用監控補光燈對着道路、行人照射呢?
業主徐先生說,部分原因在于弄堂兩邊就是居民樓,而且居民大多為老人。按規定,路燈安裝位置較高,散射的光會影響他們休息。但此前小路實在太暗,人流又多,确實需要燈光和監控,這可能是後來直接安裝低位置監控補光燈的原因。居民需求與通道的通行安全看似不可兼得,能否找到一條精細化治理方案呢?LED媒體屏,全球難題誰先解近幾年,各類燈光技術不斷更新,用途廣泛,但讓專業人士更為擔憂的是“LED媒體屏幕”的光污染。城市的夜晚,各類大大小小的媒體屏閃爍滾動。根據研究,快速刷屏的媒體屏,對人體健康十分不利,不僅刺激人的視覺系統,而且對人體褪黑素分泌、心理健康、心腦血管健康等都有顯著影響,它還會破壞動植物休憩的生态環境,造成城市大面積光污染。但媒體屏的難點在于,每一塊屏幕都是一項複雜的藝術形态。究竟多大面積、多高亮度、處于什麼位置、什麼顔色、以多少速度刷屏等,不同因素的刺激強度和危害程度也不相同。
媒體屏已經常見于各種場景。本報資料圖片同濟大學教授、國際照明委員會副主席郝洛西說,她的博士生團隊已有一些相關研究。
比如,以10種夜晚環境中常見的光色為研究對象,在實驗室環境中分别進行亮度(共5級)、動态(共2類×5級)的情緒舒适評估與視覺舒适評估。結果發現,并非屏幕動态越慢,人的舒适度就越高。相當一部分被試者在“過慢、過快”時,舒适度均較差,反而中等速度接受度更好。但這個“中等速度”具體數值範圍是什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細化。“對全世界來說,媒體屏都是一個城市管理的新領域、新課題。”郝洛西說,目前全球大部分城市仍然采用過去的廣告标準規範進行管理,技術指标遠遠落後,全世界幾乎都缺乏針對LED媒體屏幕的細化管理标準。意識到新問題日益突出,上海市照明協會連同上海市有關部門,一直準備出台媒體屏相關标準和文件,這在全國屬于創舉,但頗有難度。比如說,理論上,商業街、辦公樓、居住區對媒體屏的限定值應該不一樣,深夜以後和夜經濟活躍時段的指标也應該有所區分。但數值究竟怎麼劃定,精細化管理有賴于深入研究。
目前這方面研究少,而正如前文所述,媒體屏樣本複雜、因素複雜、體量大,非一個專業團隊就能完成,幾乎是一個系統工程。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龔丹韻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龔丹韻/施钰/牛玉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