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計時方法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他們曾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滴水來測時,但這一方法受到天氣條件的制約,局限性太強。此外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于現代的19時到21時為一更,21時到23時為二更,23時到1時為三更,1時到3時為四更,3時到5時為五更。
古人也曾根據太陽的起落和人獸的活動來計時,把一天分為雞鳴、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十二個時段。不過由于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所以這種計時方法終于被12地支計時法所替代。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産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于世的。
2、【醜時】(01時至03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贊頌雞雲:“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詩經·風雨》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3、【寅時】(03時至05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史記·李将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白居易《出齋日喜皇甫十早訪》
三旬齋滿欲銜杯,平旦敲門門未開。
除卻朗之攜一榼,的應不是别人來。
4、【卯時】(05時至07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白居易《卯時酒》
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
5、【辰時】(07時至09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劉得仁《晏起》
日過辰時猶在夢,客來應笑也求名。
浮生自得長高枕,不向人間與命争。
6、【巳時】(09 時至11時)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
朱淑真《春半》
拭目憑闌久,柔風拂面吹。莺花争妩媚,詩酒鬥清奇。
已近清明節,初過上巳時。莫萦尋俗事,随意樂春熙。
7、【午時】(11時至13時)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标志,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白居易《登天宮閣》
午時乘興出,薄暮未能還。高上煙中閣,平看雪後山。
委形群動裡,任性一生間。洛下多閑客,其中我最閑。
8、【未時】(13時至15時)
日昳,又名日昳、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9、【申時】(15時至17時)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晡”(馎)時”,始見于《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
10、【酉時】(17是至19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古時,人們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标志。《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産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劉方平《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11、【戌時】(19時至21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胧,故稱黃昏。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李商隐《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12、【亥時】(21時至23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叙事詩《孔L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李宣古《花柳蒼蒼月欲來》
人定朱門尚未開,初星粲粲照人回。
此時寒食無煙火,花柳蒼蒼月欲來。
古代人民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創制了許多計時的方法,并且一直在完善。他們為我們留下的除了令人驚歎的才能,還有順應天時地利的和諧觀,時隔千年,我們也不得不為他們傑出智慧所折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