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6:54:02

文:李小溪(明見心理特約撰稿人)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2

女友最近一直恨自己不是“八瓜魚”,作為工作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她不但要完成自己手頭的事,還要兼顧回應其他工作的進度,本來8小時能完成的工作,硬生生被拖到了10個小時。

這樣的“情景再現”,想來我們都不會陌生。

今天,我們手頭有三項工作要做,分别是寫報告、設計LOGO、準備外展資料。假如每項工作都需要2小時,那麼6小時我們就可以收工了,還能餘1個小時放空。可現實卻是這樣的:和你分别對接工作的同事追着你屁股後面追問:“報告寫好了嗎?LOGO設計得怎麼樣了?外展資料找到了嗎?”結果,你的工作節律完全被打亂了,同事A催你報告時,你會開寫報告;同事B問你LOGO進展時,你又轉頭去設計,之後是同事C、D、E、F和你分别過招,就這樣,6小時能完成的工作被拖到了9小時,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加班成了你的标配。

為什麼會這樣,要怪就怪“多任務切換”!

事實上,許多人的工作節律都是這樣的,刷刷網頁,寫會報告;看下手機,再看看數據;微信聊聊天,和同事溝通下工作再弄個圖表,總之,我們會在不同事情中切換。

抛開那些休閑的事,僅就工作而言,我們也常是開着不同人的微信、QQ聊天框,多個Word、Excel、PPT摞疊在一起,八爪魚般地和各路兵将對接。一些公司還把“多任務工作”能力寫在了招聘啟示裡,比如“能承受較強的工作壓力,同時處理大量事務等等”。殊不知,公司希望每位員工成為超人,可現實情況卻是,“超人們”的工作效率正在被“多任務切換”大量消耗。

多任務切換的弊病

>>> 多任務切換會影響任務進展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3

德國心理學家B.B.蔡格尼克做過這樣一則有趣的實驗,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比如“寫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等等,完成這些事需要的時間差不多,隻是,這些工作中,一半被允許完成,另一半在沒完成時會被叫停,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工作是随機排列的,之後,她讓被試者回憶這22件工作,結果顯示:對于未完成的工作,人們回憶占比為68%,而對于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能想起來的占比則為43%。在上述條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經完成的工作回憶占比要高許多,這種現象被稱為蔡格尼克效應。

這則實驗說明,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經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所以,當我們在工作A、B、C、D間不停地轉換時,不但不會提高效率,反而會因為總想着沒完成的事,而影響當下事情的進展,結果兩頭顧不上,造成效率低下。

>>> 多任務切換會讓我們變得焦慮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4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5

打個比方,部門主管告訴我們今天要交報告,寫不完就加班。聽到這話後,我們的心馬上變得心神不甯,除了擔心完不成,還會腦補可能導緻的各種結果。結果,一整天我們的表現都不太好。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大腦中有諸多任務正在切換,那麼焦慮感勢必會更強,這并不難理解,就像心事重重的人,總會表現得魂不守舍一樣。

>>> 多任務切換影響“心流體驗”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6

全神貫注,全心投入是産生“心流體驗”的條件之一,當我們一門心思想着如何利用更好操作來戰勝困難時,我們就會因為及時的反饋獲得激勵,産生心流體驗,變得更專注投入。可惜的是,多任務切換因為無法專注,會無情地摧毀心流體驗,以緻我們無法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隻想應付了之。

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企業中的“多任務切換”會降低20%-40%的工作效率。員工們忙得團團轉是真的,隻是,大家都想快點忙完手裡的活,而不是努力把它們做到更好。

>>> 多任務切換影響工作記憶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7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8

工作記憶和我們熟知的短時記憶一樣嗎?不太一樣,但我們可以把工作記憶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指的是那些能夠維持幾秒至幾分鐘的記憶,比如,我們在路邊看到了數種顔色的野花,但這些野花并不會對我們接下來的認知任務有什麼促進作用,而工作記憶指的是我們在執行認知任務時,對信息暫時儲存與操作的能力。在機能方面,它比短時記憶多了一個對信息的加工功能。

以我們熟知的心算為例,心算中的記憶是典型的工作記憶,在心算過程中,之前儲存的信息會被下一步心算工作利用上,從而得到答案,這就是對信息的加工功能,而這一操作需要連貫作為支撐。

現在,我們回歸到多任務切換場景,當我們從任務A切換到任務B再切回任務A時,因為切換影響了事情進展的連貫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忘記讓任務A變得更有亮點的創意了,想做得更好?結果可想而知了喲!

如何避免“多任務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給出了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法,小夥伴們不妨學起來!

>>> 養成特定的習慣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9

我們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且容易在使用過程被消耗,所以,卡爾建議我們要學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做固定的事情,同時把它們變成習慣。此外,我們還要把這些深度工作的時間記錄下來,定期總結,在深度工作時間之外安排休閑時光,從而讓生活變得張弛有度。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根據工作情況,在固定的時間做自己手頭的工作,在另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同事們對接工作,同時定期總結協調改進,避免忙得像個陀螺卻感覺不到價值感。

>>> 科學規劃“分心”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0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1

我們無法做到不分心,因為大腦保持專注的時間有限,隻是,若是我們習慣了随時分心,那麼想專注也難了。既然不能不分心,那麼我們就需要給它們留出時間。與其從分心中拿出部分時間專注,不如從專注中拿出部分時間來分心。把工作中那些幹擾我們的卻不着急回應的微信、QQ、郵件在分心時段統一完成,不讓它們影響正事,想不提升效率都難喲!

>>> 遠離社交媒體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2

想實現“深度工作”,我們必須學會遠離社交媒體。1969年至2013年,44年的時間裡,伍迪·艾倫編寫并導演了44部電影,獲得23項奧斯卡獎提名。在我們為他的高效咂舌時,很少人知道,和他一起享受這份榮耀的工作夥伴不是電腦,而是一台老式打字機。相比電腦,打字機的功能更單一,更有利這位大師級人物專注。

我們可以以30天為例,制作一個“不使用計劃”,比如不看朋友圈、不用微信、遠離豆瓣、知乎等社交媒體,當然,你不必将這些賬戶注銷,隻是停止使用,之後看看它們是否是你生活的必須品。當然,需要借由這些社交媒體工作的朋友另當别論。

30天的時間,你會發現,想找你的朋友會通過電話聯系到你,不想找你的“朋友”,根本不會發現你休息了30天。大多時,讓我們上瘾的社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真的沒那麼重要。

>>> 固定日程生産力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3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4

從字面的意思我們不難理解,就是固定一個時間,隻在這個時間内工作,同時找出提高産出的策略,保證工作任務高效完成。

閨蜜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為不能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有段時間她的情緒處于崩潰的邊緣,此後,她選擇了“固定日程生産力”這個方法改善現狀——再不把工作拿回家,同時看看哪些方法能幫她完成目标。她笑說,有了固定日程生産力,她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再沒因為在家加班影響陪伴孩子。她感慨地表示,隻要規劃好時間深度工作,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一下子變得舒展了。

>>> 打造深度工作空間 <<<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5

還記得我們上學時會找個沒人的角落背單詞嗎?J.K.羅琳曾也曾在酒店套房裡創作《哈利波特》。這樣做,表面看是為了有個安靜的環境投入工作,其實,背後的主導力量是提示大腦要嚴肅認真對待當下的事情,降低拖延幾率,提升專注力。

除了以上這些小方法,我們還可以在完成每項工作前,先提一個問題,比如做PPT時,問問自己這個PPT的亮點是什麼,如何體現?如此一來,枯燥的工作也會變成尋求答案的期待旅程,這個小方法也有助我們深度工作喲!将多任務切換變成深度工作,不僅可提升效能,更能讓我們獲取到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

聰明的人從來不幫這三種忙(忙得心力交瘁并非你能力不足)16

關 于 明 見

明見心理中心,是一家涵蓋個體與團體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培養、大衆心理健康教育、企業高端目标培訓等業務的專業機構。秉承着“生命是一場發現自己的旅程(Path To Self-Awareness)”的核心理念,以尊重、涵容的态度,期待每一次與旅伴的相遇。

公司地址

北京東城區銀河SOHO D座51129

聯系電話

座機:010 - 8529 5010

手機:1731085376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